▲抗癌天使湯佩姿上個月29日在家人朋友陪伴下,安詳離世。(圖/取自抗癌小天使-湯佩姿粉專)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19歲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末期的「抗癌天使」湯佩姿,上個月29日下午在家人及朋友的圍繞陪伴下,安詳且沒有痛苦地離開了。醫師指出,卵巢癌素有「婦女沉默殺手」之稱,其死亡率高,主要因不易被發現,當患者出現因腫瘤壓迫或癌細胞剝落引發的腹脹、脹氣、噁心、易飽足感等,通常已發展至第三或第四期。
當時年僅19歲就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末期的湯佩姿,被迫中斷學業、接受化療,原本醫生預估只剩3個月壽命,但她經過無數次化療、手術,與卵巢癌抗戰6年之久,成為2019年十大抗癌鬥士之一。她常常透過粉絲專頁分享抗癌過程和心情點滴,即使2021年11月醫生建議她居家安寧,但仍選擇把握當下,勇敢啟程生命清單的「環島心願」。
湯佩姿說,「因為熱愛生命,才會想要在可能剩餘的時日裡把握當下、勇敢完成各項願望清單,不要都把時間浪費在治療中度過,所以這次的環島心願超級難得,讓我好興奮。」最終,她雖無法一次完成環島,但也改成一次去一個縣市集點的方式,完成環島夢想,勵志過程感動不少人。
▲湯佩姿生前把握當下,勇敢啟程生命清單的「環島心願」。(圖/取自抗癌小天使-湯佩姿粉專)
馬偕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志隆曾在YouTube頻道《健康2.0-名醫觀點》指出,罹患卵巢癌患者通常需手術加上術後化療,只有少數標靶藥物當今被證實對卵巢癌有效,患者雖然在初次治療就能獲得一定程度控制,但有70~80%會復發,且復發間隔越來越短,最後甚至產生抗藥性。
究竟哪些人容易罹患卵巢癌?張志隆坦言,真正形成的原因還不明,不過有5種人須特別留意:
1.卵巢癌家族史
卵巢癌、乳癌與家族史有一定關聯性,例如媽媽、姊妹或其他直系親屬若罹患卵巢癌,自身須多加留意。
2.先天性基因突變
若經過檢查發現基因有突變,例如最常見的BRCA1、BRCA2,此兩種基因被認為在女性有生之年具有一定比例會產生卵巢癌。
3.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發現有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特定卵巢癌有相關性。
4.不曾生育
也有說法指出卵巢癌與長期、持續性排卵有關,例如從來沒有生育過的女性,因為卵巢沒有休息、持續排卵而提升罹癌機率。
5.初經早或停經晚
也因為月經週期持續排卵,而成為卵巢癌好發族群之一。
張志隆直言,卵巢癌「沒有真正很好的預防方式」,不過上述的高危險族群,到了一定年紀如40歲後,可定期就醫接受超音波檢查加上腫瘤指數篩檢,為目前被認為揪出卵巢癌較為可行的方法。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解釋,卵巢的大小約杏仁般尺寸,位處於骨盆腔深處,往往在進展到10~20公分時才開始出現症狀而被注意到,又或產生腹水、腫瘤破裂、扭轉產生腹痛就醫才被發現。
▲卵巢癌症狀與腸胃道症狀相似。(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外科醫師江坤俊補充,一般而言若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有症狀,這樣的症狀包括:
1.下腹、骨盆或腹部疼痛
2.噁心、嘔吐,伴隨便祕、腹瀉
3.很快有飽足感
4.頻尿與尿急
5.排便習慣改變
6.經期異常
江坤俊提到,上述的情況與腸胃道症狀十分相似,且卵巢癌的第一期、第二期5年存活率不低, 之所以會讓大家感到害怕,是因為大部分在第三期、第四期才會發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