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晚吃飯」更容易發胖!研究:飢餓感增加、更想吃高熱量食物

▲▼ 用餐,吃飯,聚餐,餐廳。(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研究指出,太晚吃飯會增加肥胖風險。(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進食時間的早晚也會影響肥胖風險!研究顯示,晚吃飯會開啟肥胖相關基因表現,包括更容易餓、脂肪更易堆積、能量消耗減少等。醫師建議,應盡量在白天進食,晚餐吃少一點、避免宵夜,才是「順勢」配合人體內建生理時鐘的聰明作法。

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時常在「書米蟲的啃食日記」分享有趣研究。刊登在《細胞代謝科學期刊》(Cell Metabolism-Cell Press)的研究將16位過重或肥胖的年輕成人分為「早吃飯組(每日早上9點、下午1點及5點進食)」及「晚吃飯組(每日下午1點、5點及9點進食)」,試驗時間,兩組總攝取熱量及體能運動皆完全相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發現,晚吃飯會產生3種效果。首先是降低瘦素(可抑制食慾)濃度,並增加飢餓感;脂肪細胞也會增加脂肪酸的儲存,並減少脂肪酸燃燒(因改變脂肪細胞生理時鐘的基因表現);此外,身體也會減少清醒時的能量消耗。

結論指出,晚吃飯會增加飢餓感,並減少一整天血中瘦素(leptin)濃度;降低清醒時的能量消耗及一整天核心體溫;改變脂肪細胞的基因表現,傾向增加脂肪堆積。綜合以上,晚吃飯會增加人們肥胖風險。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則評論,人體細胞內建生理時鐘,會依據每天日晝變化改變生理活動,故此研究結果具因果關係;而全球肥胖問題對健康的負擔日益增加,因此,該結論對人們十分重要——提前進餐時間能幫助控制體重。

▲吃飯,宵夜,零食,堅果,垃圾食物,漢堡,減肥。(圖/unsplash)

▲晚吃飯會使人容易感到飢餓,更想吃高油脂食物。(圖/unsplash)

曾家承也對此做出評論,他表示,正如2020~2025美國飲食指引所言,人們尚不清楚何時吃飯、分多少次吃對健康最好。但近幾年硏究發現,人體或許真存在所謂的「最佳進食時間」。

綜合前篇JAMA探討斷食法的硏究,「白天吃飯、日落後禁食」似乎最符合人類數十萬年演化出來的生理時鐘,它內建在基因中,從內分泌、代謝、食慾全方位調控人體新陳代謝。

曾家承認為,生理時鐘一定有影響,「只是影響的量是否大到有意義?從最新的幾篇研究看來,晚吃飯長期累積仍會造成可觀的效果。」

曾家承建議,應儘可能在白天進食、減少入夜後進食的量。因晚吃飯會讓人更容易感到飢餓,更想吃高油脂、高澱粉、高鹽的食物,同時降低身體能量消耗,吃下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體轉化成脂肪儲存。

►春風抽取衛生紙110抽x72包 超低價下殺只要1060元!

►防疫看這!無線充電式「酒精噴霧槍」 餐廳、辦公室消毒超實用

►蘭蔻超熱銷小黑瓶「100ml只要2799元」 數量有限買起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