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夏天防熱傷害,要隨時注意水份補充。(示意圖/記者周宸亘攝)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愈來愈熱!天氣風險公司天氣分析師吳聖宇表示,週四起溫度可能會更高。夏天最要注意的就是預防熱傷害,醫師提醒,當熱傷害時,若只有自己一人,趁還有意識一定要盡快打電話給附近認識的人,同時有3件事自救,幫助身體散熱。
全台高溫狂飆,博仁醫院副院長康志森在《健康2.0》分享個人經驗。他表示,先前曾有一次打完球,自覺頭暈,原本想著已經喝了很多水、補充運動飲料,但還是不放心,便用球場血壓計一量,驚覺血壓掉很低,且全身紅通通。
康志森說,這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也拜託大家千萬要做到,當你發現自己有點頭暈,快要倒下時,趁還有意識的情況「一定要先趕快告知旁邊或打電話給附近認識的人」,否則會當場倒地。
康志森接著提到,若還有餘力,切記留意自己處在的位置是否為陰涼處。醫師說明,若是太陽直射的位置,建議盡快移至陰涼處,接著,衣服趕緊脫下,散熱後將濕毛巾或冷水等,可敷或沖在頸部、腋下及跨下,這三處屬於血管匯集較多的位置,散熱較快。
▲補充運動飲料時,要和水以1:2的比例調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有些人會使用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康志森也強調,運動飲料與水用1:2的比例調配,但要注意的是,若喝下有噁心嘔吐的症狀,絕對不能勉強,一定要盡快送醫,因為嘴巴黏膜可能已經受傷了。
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提醒,一般而言,熱傷害有2種程度,包括熱衰竭和熱中暑,並合併3種症狀。醫師指出,通常熱衰竭的症狀較輕微,摸皮膚會有點出汗,體溫約在38至39度,病人可能會呈現噁心、嘔吐或虛弱感,有時甚至會姿態性低血壓。
柳朋馳指出,如果到熱中暑,體溫可能超過40度,意識出現變化,此時有3種症狀要留意,第一、電解質失衡,導致痙攣,意識也可能出現變化;第二、異常水腫;第三、休克。醫師提到,最常遇到熱傷害的3種族群,包括不太會自主性喝水的年齡層,如:長輩等。另外,運動或在軍隊等勞力階層的民眾,也可能有補水不及的情況;而密閉式造成的熱傷害,像是除溼或待在鍋爐旁,也要留意。
康志森則點名6大族群在夏天要更留意:
1.65歲以上長者:體溫調節中樞可能退化。
2.嬰幼兒:體溫中樞尚未發育完全,很容易一下子就中暑。
3.慢性病:包括中風或高血壓病患容易熱傷害。
4.過重者:皮下脂肪太厚 不容易散熱。
5.心血管疾病患者
6.服用藥物者:有時吃利尿劑會讓電解質流失;或是服用精神科藥物者,因藥物導致體內機制不容易流汗,在室外容易熱傷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