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別人慶祝並不能解救我們脫離孤立,反而是看到自己的困擾。(示意圖/CFP)
文/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譯/林怡婷
派對可能是特別憂鬱的場合,從抵達多數派對現場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會察覺到主人花了大量心思製造熱情、好客的氛圍。他們可能架設音響系統;氣球可能在天花板飄來飄去;現場還會提供色彩鮮豔的飲料。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會出於好心,細心觀察我們是否玩得開心。隨著夜色加深,他們可能微笑著走上前詢問我們:你還好嗎?玩得開心嗎?
他們的用意很動人,不過結果可能令我們非常傷心。絕大多數派對都抱持這樣的觀點,他們以為表現出快樂,尤其是意氣風發的那種快樂,能幫助人們感到放鬆、滿足;看見別人的好心情,聽聞他們的成功故事,聆聽他們興高采烈地描繪自己的上進動力,有助我們發掘自己的快樂與自信泉源。
這聽起來很合理,只不過我們實際的心理運作更為奇怪。看著別人慶祝並不能解救我們脫離孤立,反而是看到我們自己的困擾(各種羞恥、罪惡、悔恨、絕望、惱怒、自我厭惡)其實不像我們驚恐心靈中迴盪著的猜想,並非個人的詛咒,而是人類同胞的共通不幸,這才是真正的解藥。他人的哀傷印證我們的陰鬱並不孤獨,這才能提振我們的心情。
瞭解新的陪伴心理學後,我們可以來想像適當的社交派對應該是什麼模樣。派對上可能不會大聲播放活潑的音樂,也許背景只有憂鬱的巴哈大提琴協奏曲或安魂彌撒。派對主持人會邀請我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不完美以及外界社會不允許的話題,我們將有機會坦露自己某些黑暗的想法及焦慮。夜晚派對結束返家時,我們將真心感到快樂,因為我們終於可以卸下心中重擔,也能聽到別人生活中的悲傷。
▲一般人覺得不想出席派對的人一定是厭惡人群,但事實上是因為異乎尋常地渴望人際聯繫。(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一般人很容易覺得不想出席派對的人一定是厭惡人群,不過事實其實正好相反。我們討厭多數派對是因為我們異乎尋常地渴望人際聯繫,但一般聚會無法滿足我們對深度交流的渴求。我們想要獨處並不是因為我們真心討厭旁人的陪伴,而是因為我們渴望的是實質的相處,派對上乍看之下類似陪伴的東西卻一再令我們想起令人傷心的孤獨感。
我們通常只是呆站在派對中,身旁有大約四十人,卻感覺比在水星表面還要孤獨;這四十位參加派對的人原本可以為彼此提供諸多慰藉,卻集體被困在虛偽的歡欣之中。在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將學習如何舉辦乍聽之下有點矛盾的聚會─憂鬱的派對。會場上不需要擺出興高采烈的樣子,只會有一群異乎尋常脆弱而坦率的人圍坐在一塊兒,訴說生而為人有多麼艱辛。這才是應該好好慶祝的理由。
本文摘自《憂鬱的種類:關於陰暗情緒的希望指南》/人生學校/方舟文化出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