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不正常出血竟罹子宮內膜癌 醫:有家族病史應每年受檢

▲子宮內膜腫瘤核磁共振造影(MRI)影像。(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子宮內膜腫瘤核磁共振造影(MRI)影像。(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一位年近六旬的病友,因停經二年後出現異常出血,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經微創手術取出腫瘤後,已完治出院,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李佩蓁指出,女性朋友經期不規則或更年期停經前後持續出血,極有可能是罹患子宮內膜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等可達九成以上。

子宮內膜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第六名,近十年盛行率更不斷攀升,且有年輕化傾向,李佩蓁醫師指出,婦科三大癌包括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與子宮頸癌,居首的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初經早、停經晚、抽菸、肥胖、年長、未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佩蓁醫師指出,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可透過運動、飲食等控制來改善,但有子宮內膜癌、乳癌、卵巢癌、大腸癌相關家族史的女性朋友,建議每年定期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

李佩蓁醫師提到,西化飲食造成台灣與全球近年子宮內膜癌盛行率持續上升,過去常見於四十到六十歲、停經前後的女性朋友,近年已出現二十餘歲的子宮內膜癌病患,最常見的症狀為異常陰道出血。透過超音波或子宮鏡檢查即能發現子宮腔內膜是否異常,在第一期接受治療的病人通常都有良好的預後,如果進展至第四期,癌細胞已侵襲膀胱或直腸黏膜層,或發生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僅剩二成左右。

李佩蓁醫師指出,這位年近六旬的病人是在二年前停經,之後曾經連續出血一個月,當時子宮內膜搔刮手術的病理報告為「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屬於子宮內膜增生中最良性的分化,只是沒想到二年後再度連續出血,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已達二公分厚,遠超過停經後應低於零點五公分的標準,同時腫瘤指數也有上升的情形;在安排子宮內膜搔刮手術後,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腫瘤核磁共振造影(MRI)影像。(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醫師李佩蓁指出,女性朋友經期不規則或更年期停經前後持續出血,極有可能是罹患子宮內膜癌。

經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李佩蓁醫師指出,癌細胞並未轉移,再經以微創手術取出腫瘤後,也確認腫瘤局限於子宮內膜,屬第一期子宮內膜腺癌,且分化良好,病人在手術後一週出院,不需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性治療,後續僅需定期回診追蹤、抽血檢驗腫瘤指數,。

李佩蓁醫師指出,目前子宮內膜癌主流治療方式是手術前先安排磁振造影檢查確定臨床期別,再進行腹腔鏡癌症分期微創手術,將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雙側淋巴結完整摘除,搭配ICG(Indocyanine green)螢光顯影系統更可確認前哨淋巴結位置,讓醫師能精準地切除淋巴結,減少淋巴摘除的併發症及降低腫瘤復發的機率,手術後五到七天即可出院,不像傳統剖腹手術需長時間住院休養。

這位病人日前回診時也指出,二年前停經後陰道出血,因感覺不嚴重且工作忙,一個月後才就醫,去年底再度出血,隨即就醫,她很慶幸有提早發現、治療,手術一週後就出院了。

近幾年,也有二十多歲未婚、無性經驗的病人持續陰道出血隱忍三個月後、出現貧血症狀才就醫,才發現是罹患子宮內膜癌,主要是病人擔心檢查時會破壞處女膜,李佩蓁醫師指出,事實上,子宮鏡探頭僅二點七毫米(mm),檢查時不需使用擴張器、不用麻醉也不會破壞處女膜構造,此外若不用陰道超音波也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仍能找出問題,她呼籲女性朋友,一旦出現陰道異常出血,就應儘早就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