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釀譫妄症!醫曝「焦慮、精神病風險↑」 5字3招助睡眠增能

▲疫情影響民眾身心。(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疫情影響民眾身心。(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許若茵/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期間,許多民眾生活、工作、求學計畫都被打亂,並感到擔憂、焦慮甚至失眠。今(25日)台大醫院針對疫情期間民眾身心健康召開記者會解析,以及提供「安、靜、能、繫、望」5原則與調校生理時鐘、增強睡眠動力、降低睡前警醒3招守護民眾身心健康。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黃宗正表示,染疫者在確診前,可能就會有焦慮、憂鬱、失眠等狀況,確診時可能會有明顯孤獨感,且就算在染疫後,不一定會完全康復,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後遺症,像是改變神經傳導物質或是有小血栓等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宗正。(圖/臺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宗正。(圖/台大醫院提供)

醫師陳宜明說明,新冠病毒可能會直接傷害中樞神經,或是發炎也可能傷害到神經細胞,導致腦部功能異常,其中確診新冠肺炎的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有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知覺異常出現幻覺。

另在重症患者方面,半年內有19.2%焦慮症、2.8%精神病、1.7%失智症的風險,而即使是輕症患者,也可能持續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症狀。

▲醫師陳宜明。(圖/台大醫院提供)

▲醫師陳宜明。(圖/台大醫院提供)

陳宜明進一步指出,有些民眾可能會罹患譫妄症,即使沒有新冠肺炎病症,但可能會有意識混亂、躁動、注意力異常、動作僵硬、言語與進食異常,還會對周邊環境感知能力下降,因此在治療上會頻繁與病患聊天,提供充足資訊讓病患跟現實有足夠連結,也會搭配藥物治療促進多巴胺。

除了病患,陳宜明提到,一般民眾在疫情期間可能感到焦慮,也可能因為社交活動減少、過量與矛盾的資訊無法洽當反應,身心壓力遽增,有飲食失去控制、飲酒增加、家暴與網路賭博等衝動行為。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工作不穩定的族群或是特定身分的民眾在疫情期間受到更嚴重影響,像是移工與看護工更容易被社會貼標籤汙名化。

▲▼身心靈,白日夢,疲累,心靈,憂鬱,失眠。(圖/pixabay)

▲民眾在疫情期間可能感到焦慮。(圖/pixabay)

醫師陳錫中則分享,防疫期間要勤洗手量體溫,心情也需要量測困擾,可參考「心情溫度計」指標:

最近一個星期(含今天),個案對下列各項造成困擾的嚴重程度(個案感受)

※完全沒有為0、輕微為1、中等程度為2、厲害為3、非常厲害為4

1.睡眠困難,譬如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
2.感覺緊張或不安
3.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4.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5.覺得比不上別人
★有自殺的想法

陳錫中解釋,若是得分≧6即為發燒,應尋求專業協助,而「有自殺的想法」為提醒題,若有嚴重困擾產生自殺念頭,也應積極尋求幫助。

在穩定身心健康方面,陳錫中提供了「安、靜、能、繫、望」五招,包含促進安全、促進心情平靜穩定、提升效能感、促進社交聯繫、灌注希望等方法,提醒民眾應依據指揮中心防疫建議維持安全,以及適時吐納調息,不讓壓力影響睡眠與健康,避免精神不濟。

▲▼臺大醫院醫師陳錫中。(圖/臺大醫院提供)

▲陳錫中。(圖/台大醫院提供)

疫情期間,許多計畫都被打亂,生活充滿未知,民眾可能感覺失去控制,陳錫中強調,除了提升效能,也可向親友尋求支持、保持聯繫,並從生活中找尋快樂、保持希望。

對於睡眠,陳錫中認為要健眠增能,放鬆身心,尤其是室內光線暴露不足,因此要適時照光,調校生理時鐘,也要充分運動,增強睡眠動力,並調息吐納,降低睡前警醒,提升睡眠品質。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