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化療37次醫仍宣判:只剩1個月 恐怖癌症「台灣好發率全球第一」

▲菸酒30年 聲音沙啞竟是喉癌。(圖/彰化醫院提供)

▲有近7成5的頭頸癌病患都是中壯年、藍領階層的民眾。(圖/彰化醫院提供)

記者許若茵/綜合報導

現年53歲的夏先生7年前確診口腔癌,歷經7次開刀與37次化放療後,仍遭醫師宣判僅剩1個月壽命,經過免疫治療後終於好轉看見曙光。台灣是頭頸癌好發率第一的國家,但6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民眾又因擔心疫情延後就醫治療,醫師提醒,癌症進展不等人,民眾千萬別擅自延誤療程!

陽明交通大學校務長兼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教授楊慕華透露,夏先生46歲時確診口腔癌第二期,他108年轉診來時已是口腔癌第四期,曾經歷7次大手術,嘗試37次化放療,但還是一度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而入住安寧病房,不過經評估後,醫師建議以既有治療搭配免疫治療,現已穩定持續治療2年、定期追蹤,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陪伴最愛的太太與家人進入人生延長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病友照片06_夏先生與主治醫師楊慕華教授合照         。(圖/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提供)
▲楊慕華與夏先生合照 。(圖/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提供)

什麼是頭頸癌?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直言,「可說是極為複雜的癌症之一」,他解釋,台灣是全球頭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以及喉癌,是台灣男性好發癌症第四名,其中口腔癌更是109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六名。據統計,男性頭頸癌患者相較一般男性國人少活18.3年,是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政杰表示,有近7成5的頭頸癌病患都是中壯年、藍領階層的民眾,因社經地位及工作性質,接觸檳榔、菸、酒等致癌危險物質時間較早,導致好發年齡層低,病患大多僅為50歲 ,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

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資料指出,頭頸部癌症會因原發位置不同出現不同症狀,包含難以癒合的口部傷口或潰瘍、吞嚥困難與疼痛、口臭、喉嚨卡卡、喉嚨痛、聲音嘶啞、頸部腫塊,其中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若有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民眾應多加留意。

▲▼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 婁培人教授_醫師照片。(圖/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提供)

▲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圖/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提供)

婁培人表示,罹患頭頸癌會影響外觀、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身體機能,且治療副作用大,如牙齒受損、口腔黏膜損害、白血球低下、噁心嘔吐、掉髮,甚至手術後遺症可能會無法提取重物,生活品質改變與擔憂疫情延緩就醫,更容易讓病患治療服從率降低。他透露,由於民眾可能對疾病不了解、輕忽早期症狀、畏懼治療副作用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是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讓治療變得更棘手。

他強調,「癌症進展是不等人的!」相較頭頸癌第一、二期確診的五年存活率達60~90%,晚期確診卻僅剩40% ,同時復發率與死亡率皆相當高。根據外國研究顯示,頭頸癌手術治療若耽延4週,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會提升近3%死亡風險,皆可能對健康與生命產生危害。

楊政杰也提醒,醫護人員皆會謹慎防疫保護患者,病患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建議與安排,千萬別擅自延誤療程!

目前頭頸癌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楊慕華說明,近年免疫新藥的出現後,不論是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新藥或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都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讓病患看見更多希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