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13年登癌王!從「大腸癌症狀」揪出腫瘤位置 醫:有6跡象別拖了

▲平時有便祕困擾的人要小心痔瘡找上門。(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你也有排便習慣改變,或是長期便祕的困擾嗎?(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李佳蓉/採訪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今日公布107年癌症登記報告,癌症時鐘比去年快轉11秒,平均每4分31秒就有1人罹癌,而大腸癌也連續13年成為「癌症之王」。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指出,大腸癌的症狀會隨著腫瘤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有所差異,建議可依照肚子不適的位置去推斷大腸是否出問題,若長期出現「6大症狀」,請務必就醫別再拖了。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3年成為癌王,依序為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先前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更顯示,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發生率居冠,且每6人就有1人確診已晚期,而死亡狀況來看,也以南區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最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圖/國健署提供)

▲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圖/國健署提供)

大腸直腸癌的成因除了家族遺傳病史外,飲食習慣也是關鍵因素!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指出,除了愛吸菸外,高油炸、高脂肪、加工紅肉(火腿、培根、熱狗、漢堡排)、低纖維飲食,肉品經由高溫燒烤產生有毒物質(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皆會增加罹癌機率。因此他建議健康的烹調方式應以川燙、蒸煮、滷製方式為主,即可降低罹癌風險。

錢政弘解釋,一般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多數患者會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排便習慣明顯改變(包括排便頻率或糞便形狀改變,例如便祕的情況變嚴重、或是大便變稀、變細、量變少),血便、體重急速減輕、貧血乏力等,民眾若出現上述「自覺症狀」務必提高警覺、即早篩檢治療。

症狀會隨著腫瘤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有所差異。錢政弘建議,可以依照肚子不適的位置去推斷是否為大腸出問題,例如右腹部有升結腸和部份橫結腸,主要以貧血症狀表現,如疲勞、呼吸喘、心悸,腫瘤若有出血,大便會呈現紅褐色,隨著腫瘤長大感覺肚子不適;左腹部有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則會有腸阻塞症狀,特別在飯後易出現肚子絞痛、排便習慣改變,腫瘤若出血,可能解出鮮紅色血便。

下腹部則有直腸,除了阻塞的症狀外,錢政弘說排便的習慣也會改變,例如便祕、腹瀉和裡急後重(感覺一直想大便但又排不出糞便),同樣可能解出鮮血糞便。另外大腸癌患者的糞便會帶有黏液或有惡臭味,形狀也會變細、鬆散或變糊狀,都是可能出現的變化。

▲平時有便祕困擾的人要小心痔瘡找上門。(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醫師提醒國人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及大腸鏡篩檢,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錢政弘提醒,國人的大腸癌平均發生在66歲,一般也建議50歲以上國人每2年要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至於大腸鏡則是50歲以上者要做一次,有大腸癌家族史於40歲時就得進行,大腸鏡檢查結果正常者可5年後追蹤,若檢查有息肉的話,則要視息肉的類型、大小及數量,約1~3年後再追蹤檢查。

相較於胰臟癌、肺癌、肝癌等消化道癌症,錢政弘說,大腸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0%,隨著醫療進步治療方式多管齊下,他也建議民眾即早發現、即早就醫治療。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