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不是活著就好!陳錫根推廣「重建式美容」幫少奶奶找回笑容

記者嚴云岑/專訪

乳房是女性象徵,但許多乳癌患年紀輕輕就面臨切除命運。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教授陳錫根,有感於醫界早年對乳癌患秉持「活下來就好」態度,讓許多病患背負「少奶奶」壓力,進而赴美學習乳癌患者術後重建手術,至今已有600多名患者受惠,有一名40多歲的婦人,甚至在重建後留在醫院當志工,推廣乳房重建的好處。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錫根專訪。(圖/記者李毓康攝)

▲乳癌患不是活著就好!陳錫根推廣「重建式美容」幫少奶奶找回笑容。(圖/記者李毓康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錫根表示,該名婦人年約40多歲,10多年前因為罹患乳癌,單側胸部遭切除,外出多使用黏貼式義乳,或者拿其他填充物塞買罩杯,直到近年得知可重建,利用腹部顯微手術將自體脂肪移植到胸部,再做出乳頭、乳暈,外觀幾乎與術前無異,與朋友外出旅遊、游泳,再也不需綁手綁腳,讓她感慨萬分,「沒想到十年後又能把胸部找回來。」

「乳房重建聽到最多的回饋是『方便』。」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今(5)日舉辦第20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陳錫根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談論推展「重建式美容」心路歷程。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錫根專訪。(圖/記者李毓康攝)

▲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教授陳錫根。(圖/記者李毓康攝)

他表示,自己是在民國86年到美國舊金山醫學中心學習,發現每位乳癌患都會在術前被告知有重建機會,也有研究指出,乳癌患者若及時接受重建,預後與存活期,均較未重建者來得長,因此返台後除在院內推廣外,還創立台灣乳房腫瘤整形學會,希望能朝切除癌細胞與重建雙軌併進。

「一開始的確不容易!」陳錫根感慨,20多年前的醫學外科是由一般外科主導,當時許多醫師對於病患的態度為「活下來就好,為何還要外觀?」但在經歷長年遊說,加上拿出整形外科醫師「重建」的看家本領,終於扭轉醫界觀念。

乳癌是台灣女性首位癌症,每年新增個案超過1萬2000人,但受惠於新藥推陳出新,死亡率大幅下降,患者術後照顧,成了許多醫師首要考量。陳錫根說,現在許多病患都只需挨一刀,就能去除遭侵犯組織,並順勢調整垂贅乳房,「乳腺外科一完成切除,整形外科醫師馬上介入。」有些病患術後看著新胸部樂開懷,一度忘記罹癌之苦。

乳房,乳癌。(圖/達志/示意圖)

▲早期乳癌患只要挨一刀,就能同時切除癌細胞侵犯部位並重建乳房。(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不過,陳錫根也提醒,乳癌重建患者終究不如醫美單純,若為早期「原位癌」,可以採全數切除後立即重建;若已出現淋巴轉移需要後續接受放、化療,就不適合一階段重建,會在移除病灶時放置擴張器,維持乳房外型與空間,等病人完成乳癌治療後,再將擴張器打水撐開,最後放入義乳。但若不幸連表皮都潰爛,就只能植入自體組織加以塑形。

「目前乳癌在材質選用上義乳佔8成,自體組織佔2成。」陳錫根表示,近年來因歐美發表警訊,部分使用絨毛表面乳房填充物的病患,會出現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也讓部分乳癌患誤解自己是在「乳癌切除後又罹癌」。

對此,他特別澄清,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與使用材質、植入時間和基因有關,歐美發生率可高達三千分之一,但亞洲幾十億人口,卻只有零星報告,韓國、泰國、台灣僅有1例,「比中樂透還困難」,而疾病確認後,只要移除夾饃與義乳就算根治。目前台灣已跟進歐美,將有疑慮的大顆粒絨毛產品下架,若患者有疑慮,也有光滑面等材質供選擇。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錫根專訪。(圖/記者李毓康攝)

▲陳錫根與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背板合影。(圖/記者李毓康攝)

台灣過去十年醫美遍地開花,非專科醫師搶隆乳、抽脂亂象頻傳,衛福部於107年頒布醫美特管辦法,將高風險侵入性手術限定於整形外科等科別,並搭配美容醫學認證雙管齊下,保障病患安全。

陳錫根表示,他對政府政策予以肯定,醫學會也配合規範開設19個訓練中心,每年培育26名專科醫師,在技術上都能達到良好水準,但可惜的是,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長年在參與國際活動上,礙於大陸打壓受限甚鉅。在擔任理事長期間,他會持續與美國、印尼、泰國等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希望透過逐一突破方式,讓學會再度名揚國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