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隔天才下床!39歲產婦「暈倒在廁所」 竟是雙側肺栓塞險丟命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雙側肺栓塞。(圖/記者嚴云岑攝)

▲李小姐分享鬼門關前走一遭經驗。(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39歲的李小姐,在懷孕期間飲食毫無禁忌,生產後體重高達112.5公斤,剖腹產完首日,因為疼痛並未下床,隔日二度如廁,正要穿褲子時,突然一陣暈眩感襲來,原本以為是貧血發作,沒想到2分鐘後整直接癱軟在地,經診所轉診至醫院,才發現兩側肺部都已栓塞,死亡率超過5成,若再晚30分鐘送來,可能就難以回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年報分析,孕婦肺部靜脈栓塞為僅次於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外重要死亡原因,107年與108年分別有5名死亡案例發生,且有逐漸增加現象。為避免憾事發生,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7)日特別召開記者會,提醒肺栓塞高風險族群及發生原因,並發放5萬份「安產御守」小卡,讓高危險孕產婦有所警覺。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安產御守。(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印製5份安產御守。(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肺栓塞多發生在產婦生產完第一次下床後,臨床上遇到許多個案,都是躺了2天後起床如廁,卻不幸在廁所暈倒,送醫時都已OHCA,呼籲自然產產婦應在產後6至8小時下床活動,剖腹產最晚也不要超過24小時,如果無法下床,也可以在床上不斷改變姿勢,避免栓塞。

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芯伃表示,台灣每年生產人數落在10萬至20萬人之間,肺栓塞發生率為千分之一。探究發生原因,則是因為孕婦血流速度慢,但凝血功能卻被活化,在自然產或剖腹產癒合過程中,會激發凝血功能,造成肢體末端血栓形成。當血栓因大動作回流,湧進肺臟,就可能引發肺栓塞風險,有家族史、高齡、BMI>30等孕婦,都要特別小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雙側肺栓塞。(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行記者會,說明肺部靜脈栓塞成因及預防措施。(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產房科主任黃建霈說明,產婦肺部靜脈栓塞,20年前是外國人才會得的病,但近年來飲食西化,加上晚婚晚生、體重較重的產婦增加,肺栓塞才上升到前3名。

不過,不同於羊水栓塞,肺栓塞可以透過幾項處置先行預防,黃建霈舉例像是懷孕期間的體重控制,BMI正常者不要增重超過25公斤,體重超過80公斤者,增幅更應控制在10公斤以內。高齡產婦行人工生殖者,最好一次做一個,否則懷雙胞胎肚子更大,下肢循環差,也更容易被壓迫。生產前後穿著彈力襪,也能降低血栓形成機率,但選購時要以大腿寬度為基準,太緊或太鬆,都可能讓效果打折扣。

▼產後穿著彈力襪,可降低肺栓塞發生。(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雙側肺栓塞。(圖/記者嚴云岑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