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突「發黑」腫脹積 小心可能是靜脈栓塞

▲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指出,民眾如下肢突然出現紫黑色,且腫脹積久不退,要小心可能是靜脈栓塞,請就醫檢查治療。(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指出,民眾如下肢突然出現紫黑色,且腫脹積久不退,要小心可能是靜脈栓塞,請就醫檢查治療。(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下肢深部靜脈栓塞」是難以快速確診,又容易被輕忽的病,因靜脈疾病病程緩慢,且被診斷時尚有20%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其危險因子如肥胖、高齡、外傷或手術後…等會降低此病辨識度,是以部分病患就醫時,常拐著一雙嚴重腫脹、紫黑的腿,處於中度至重度的栓塞狀態,需緊急介入治療。

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舉病例指出,1名58歲男性患者有肥胖、高血壓、冠心症與腎衰竭病史,右下肢腫脹數年,而最近症狀加劇,皮膚漸成紫黑色併發陣發性抽痛,經電腦斷層檢查疑似罹患右下肢膝膕靜脈栓塞,患者口服抗凝血藥物近2年,血管攝影發現大量血栓造成右膝膕靜脈慢性完全阻塞,合併有非常發達的右下肢表淺靜脈繞道回流系統和靜脈曲張,經評估此為重度栓塞,須施予靜脈腔內導管溶栓術與氣球擴充術,然血栓量多使導管不易置入,手術頗具挑戰性,幸好在找到治療標的區,併輸注溶栓藥劑後,血栓逐漸軟化散去,輔以氣球擴充術擠碎剩餘血栓後,靜脈回流通暢並於術後兩周內右下肢症狀大幅改善、逐漸消腫且漸漸恢復支撐力,抽痛也因而消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美國統計,20人當中會有1人於有生之年罹患此病,其中約3分之2的人罹患下肢深部靜脈栓塞,3分之1則罹患更為致命的肺栓塞,肺栓塞患者約30%在入院確診30天內死亡,而80%肺栓塞患者由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轉變而來。故提早治療下肢靜脈栓塞,可避免病程進展至肺栓塞進而降低猝死的風險。

此疾病的形成原因可歸納為菲爾紹氏三要素(Virchow’s Triad):血流緩慢、血管壁受損、易凝血狀態,危險因子有手術、外傷、中風、年齡、肥胖、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診斷依靠醫師對臨床症狀、凝血功能與血栓相關因子檢查、靜脈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的綜合評估,須和鬱血性心臟衰竭、周邊動脈疾病、蜂窩性組織炎、淋巴水腫、表淺靜脈曲張…等作鑑別診斷。

▲郭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文豪醫師指出,民眾如下肢突然出現紫黑色,且腫脹積久不退,要小心可能是靜脈栓塞,請就醫檢查治療。(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治療目標為減少血栓總量、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治療方法有口服抗凝血藥物、靜脈腔內治療(導管溶栓術、氣球擴充術)、下腔靜脈濾網置放術、開放式取栓術…等,多數輕度栓塞患者會自行痊癒或經口服抗凝血藥物後獲得改善,少數中至重度患者因大量血栓或急性肢端缺血症狀需緊急介入手術治療,術後10年內約3分之1患者會復發,且3分之1至2分之1患者會遺留靜脈硬化、靜脈曲張或靜脈瓣閉鎖不全…等慢性併發症。

大量血栓阻斷血流時,於口服抗凝血藥物之外,有時須採取更積極的溶栓藥物治療,靜脈注射溶栓藥劑使其迅速遍佈整個循環系統,易使患者暴露於不易控制之內出血風險下,且藥劑不易觸及大塊血栓核心地帶,因此引用多孔導管直接插入血栓,於血栓核心區緩慢釋放溶栓藥劑,可迅速且直接觸及血栓核心區並減少溶栓藥劑使用量,進而降低出血風險並達到顯著溶栓效果。

文豪醫師指出,近10年醫界對導管溶栓術討論相當熱絡,包括與口服抗凝血藥物相較之下是否更具優勢、介入時機、藥物種類與劑量、各類導管技術改良,例如超音波震波探頭或併有血栓抽吸功能的複合式溶栓導管…等,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也逐步得到驗證,如有類似症狀,建議及早就醫,這是可以被妥善診斷與治療的血液循環疾病。

・超美超好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