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佳君 圖/pixabay
罹患癌症只能清淡飲食?如果腫瘤本身或治療副作用已讓你體重直直落,還是應該堅持只吃燙青菜、五穀飯嗎?
台大醫院腫瘤個案管理師徐昕妤提出,癌症患者的飲食應該要「三高」—高興趣、高蛋白、高熱量,而且白飯、東坡肉比五穀飯、瘦肉來的好,最好淋上又油又香的滷汁,顛覆不少人的想像!
吃得下、吃得好、體重維持,才能戰勝癌細胞
「飲食是所有抗癌的根本,若沒有足夠營養去維持體力,就失去抗癌戰鬥力,」徐昕妤說,首要條件是對食物有高度興趣,如果無法激起病患的口腹之慾,食不下嚥,再豐富的營養價值也無法被攝取、吸收及利用。
廚藝老師與食譜作家梁瓊白就以自己對抗乳癌的經歷,鼓勵癌友抗癌時的飲食,應該與一般正常人無異,均衡攝取,「而且要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的飲食清淡原則的話,難道就非得像醫院伙食一樣不好吃嗎?生病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連吃都要虐待自己?」因此,她把寶貴經驗寫成《癌症療癒樂活美食》一書,分享如何在抗癌期間刺激食慾。
(台大醫院腫瘤個案管理師徐昕妤提出,癌症患者的飲食應該要「三高」—高興趣、高蛋白、高熱量,有足夠營養去維持體力,才能戰勝癌細胞。圖片來源:陳德信)
●高興趣—什麼都能吃,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
為什麼營養充足、維持體重對癌症病友這麼重要?
因為,體重不足,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容易導致身體感染,使得治療必須暫停或延後,無法有效控制癌癌症。體重減輕也會增加治療副作用,身體耐受性變差,肌肉組織流失,失去生活自理及活動能力,生活品質受影響,治療的動力也會跟著降低。
「癌症治療只有一次機會,復發就很難處理。你能做兩件事,第一是想盡辦法好好吃,避免營養不良而中斷治療;第二是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康健》曾訪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營養室主任王麗民,她也總苦口婆心勸病人用飲食對抗癌症。
「除了化療要避開生食、發酵類食物,如乳酪、起司、優格及低溫殺菌的鮮奶,原則上,喜歡吃什麼都可以吃,總比完全沒有吃來的好。」徐昕妤說。多樣化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包括全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
●高蛋白—多吃有形體肉類或質地軟嫩的蛋白質來源食物
蛋白質可以提供熱量,也是身體建造及修補組織很重要的來源之一,徐昕妤提醒,接受過胸腔手術的病人,例如肺癌,術後3個月更要攝取足夠蛋白質,與皮膚表面傷口及體內肺臟組織的修復息息相關。王麗民建議,蛋白質攝取應比生病前增加50%。
蛋豆魚肉類和奶類是蛋白質主要來源,徐昕妤建議,吞嚥正常或食慾佳的病友,多吃有形體的肉類,例如肉塊、肉片、肉絲;若吞嚥較困難或食慾較差,可以採軟流質方式攝取或改變烹調方法,讓食物質地較細緻,幫助吞嚥及消化吸收,例如牛肉湯、雞肉湯、燉肉,或軟嫩的清蒸鱈魚、清蒸鯛魚、滷豆腐、蒸蛋等。
●高熱量—選擇高油脂肉類,白飯、麵條、勾芡料理都不錯
熱量來源很多元,包括蛋白質、全榖根莖類、油脂、奶類等。王麗民建議,熱量攝取可以多20%,足夠的熱量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
徐昕妤建議,可以選擇油脂較高的肉類,例如牛肉選擇牛小排、牛五花、牛腩,豬肉像是三層肉、東坡肉、豬梅花,雞肉可以挑帶皮的雞翅、雞腿,魚肉則多選鮭魚、秋刀魚、小魚乾等。
主食則吃白飯、麵條,或帶有勾芡的燴飯、羹類,也可以將白飯淋上滷汁、肉汁,增加熱量,也滑口易吞嚥;但她不建議癌症病友吃五穀飯,熱量較低,也較不好消化。原則是同樣份量,但能攝取更多熱量,並採少量多餐攝取。
多數癌友會體重減輕,如果正餐吃不到足量,餐與餐之間可補充市售高濃度營養品,一天最多2~3瓶,但還是建議以天然食物為主,濃縮營養食品為輔。
(癌友的活動、運動安排很重要,運動可以增加肺活量,也能把窩藏在肺部和呼吸道的細菌更有效率地藉由呼吸排出體外。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運動提升肺活動,就是身體最好的清潔機
癌友的活動、運動安排也很重要,徐昕妤是胸腔腫瘤的個案管理師,特別提到,運動可以增加肺活量,「好的肺活量等於身體有一台功能良好的清潔機」。當髒空氣、細菌進入肺裡形成痰液,如果沒有好的肺活量,無法有效地咳痰,積在體內就會引起肺炎。
運動過程中,呼吸換氣次數增加,也能把窩藏在肺部和呼吸道的細菌更有效率地藉由呼吸排出體外;運動也可提升基礎體溫,細菌較不易在體內滋生,降低呼吸道感染發生。
她鼓勵,體能好的病友,可依自己身體狀況調整運動強度;即使體力較差,也可以做靜態的深呼吸運動,強化肺功能,使用腹式呼吸從鼻子吸氣,吸到最飽後摒住氣3~5秒,再由嘴巴緩慢吐氣,而且站著、坐著、躺著都能做。
深呼吸運動可幫助肺部復健,尤其接受胸腔手術的病友,術後3個月要加強這項呼吸訓練。肺臟是不會再生的器官,肺切除部分後,必須倚靠未切除的肺充氣膨脹,代償失去的肺活量;至於殘餘的肺能否充份擴張,繼續發揮最大效能,就必須仰賴病友勤做肺部復健運動,讓肺葉充分擴張,預防術後合併症發生。
●質—配合療程與體能,調整運動強度
徐昕妤建議,活動或運動安排應配合治療療程。以肺癌化學治療為例,通常化療第1週體能較虛弱,建議做輕度緩和型的活動,例如散步、伸展操、甩手,或不費力的家事,如擦桌子、洗碗;化療第2~3週,體能漸漸恢復,再增加運動強度,像是登山、健行、走滑步機、騎腳踏車,或較費力的家事,如擦地、刷洗浴室、煮上一桌佳餚,徐昕妤也鼓勵,諮詢醫師後,在這段時間安排國內外旅遊。
●量—分次漸進增加,有點喘、有點累即可
活動量則要分次、漸進式累積增加。假設原本需要2小時的登山距離,生病前可以一口氣走到終點,生病後建議調整走20~30分鐘,接著休息10~15分鐘,讓身體休息、喘口氣再出發。
生病前若沒有運動習慣,不必刻意提高運動量,「每天散步20~30分鐘就很足夠!」有規則運動的病友,目標的訂定則與生病前一致,稍微差一點也沒關係,不必勉強非要達到某個程度。
只要記住一項要點,活動或運動時身體感到有點喘、有點累即可,如果感到呼吸上氣不接下氣、全身肌肉痠痛,休息一天仍無法恢復體力,就是太多了,必須調整運動強度。
延伸閱讀:
陳佩琪從肺腺癌學會「慢活3招」:因為被需要 我要努力活久一點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