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相濡以沫」 常用公筷、母匙這些小動作能防胃癌

圖/shutterstock 文/梁惠明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胃幽門螺旋桿菌與上消化道系統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等等,有強烈的關聯性。雖然造成惡性腫瘤不只是單一原因,但實證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時間越早、越長,轉成胃癌的機率也越高。

全台40歲以上族群75%染幽門桿菌 共住家人恐被傳染

幽門桿菌是目前已知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因。台灣民眾年齡在30歲左右者,幽門桿菌感染率高達50%;40歲以上則超過75%。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幽門桿菌存在於環境的土壤及水中,人體除了胃黏膜外,糞便、口水,甚至牙菌斑,都可以發現它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是口經口或糞經口、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因此如廁及用餐前後,都應該要徹底洗淨雙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更提醒,與人共桌吃合菜時,盡量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並減少互相餵食,能大幅降低遭傳染幽門桿菌的機率。邱展賢強調,夫妻一方有染菌,另一半感染的機率可能50%以上:雙親中其中一人染菌,小孩感染率約25%:雙親皆染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可能有一半以上機會感染。

書田診所曾收治一名40多歲女性病例,因時常上腹劇痛接受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感染、胃炎及胃潰瘍,經治療痊癒後,發現15歲兒子也經常胃痛,雖然吃胃藥會好轉,可是停藥後又復發,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感染、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現正治療中。

(你一口我一口,小心幽門桿菌上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邱展賢提到,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抽血、呼氣試驗、糞便潛血、胃鏡切片,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但有幾種情況建議要做:

1.長期胃有不適症狀如口臭、胃痛、打嗝、噁酸等。

2.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淋巴瘤。

3.胃癌家族史。

4.家庭同居人中有接受菌治療。

5.須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有上述情況者建議與上消化道內視鏡一起檢查。

染幽門桿菌有轉胃癌風險 這些因素要注意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15%幽門桿菌帶菌者可能會罹患消化道潰瘍,另外根據統計,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者,約有95%都感染有胃幽門螺旋桿菌,而患胃潰瘍者則有85%到90%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

此外,胃幽門桿菌的帶菌者約1%可能罹患胃癌。雖然惡性腫瘤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但鄭醫師呼籲,下列相關因素不可忽視: 1. 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時間越早,得胃癌的機率會比較高。

2. 胃幽門螺旋桿菌毒性越強的,越可能讓人致癌。

3. 接觸胃幽門螺旋桿菌後,人體有發炎反應應注意。

4. 胃幽門螺旋桿菌宿主本身是否擁有容易罹癌的基因。

(胃不舒服時不要輕忽,應就醫診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胃潰瘍還是胃癌?初期症狀難分辨

鄭乃源進一步提醒,一旦健康檢查發現有胃潰瘍現象時,一定要先做切片檢查,因胃癌患者本身可能會出現潰瘍症狀,這些族群更要特別留心:

1.慢性胃炎者:

體內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或長期生活、飲良習慣不良(如抽菸、喝酒、熬夜、三餐不定等),都可能造成慢性胃發炎,進而增加誘發癌變的可能性。尤其已胃潰瘍者,更應照醫師指示治療、回診,以確實掌握胃部健康。

2.有癌症家族史者:

家族中若有人曾罹患任何癌症,本身體質就可能存有較易誘發癌症的基因,此外,亦可能跟家族共同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有關,所以若家族有人罹癌,自身更要注重定期篩檢。

3.曾動過胃切除手術者:

根據統計,曾做過胃部切除手術超過10年者,其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最好每年安排胃鏡檢查。

4.年齡較長者:

據統計,女性胃癌患者九成發生年齡在45歲以上,男性則是在50歲以上,鄭乃源院長提醒,由於癌症的演變從幾個月到幾年都有可能,以預防醫學的角度出發,建議女性從40歲起、男性45歲起就要開始每年作檢查,一發現有變化,也要按照醫師建議定期追蹤。

5.免疫力差者:

免疫力差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者,因為免疫系統下降,癌症發展的進程速度較快,很可能在一年內癌化,更要把握每年檢查的習慣。

延伸閱讀:

皮膚科醫師:濕紙巾其實暗藏危機 一張圖秒懂

用棉花棒掏耳 恐將耳垢愈推愈裡面!4種更簡單安全的方法

五成人胃裡有「幽門桿菌」 是潰瘍、胃癌主因

上班要顧慮職場上的眉眉角角,下班要煩惱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你心累了嗎?

旅遊業實戰心法!10/12專家帶你瞄準大人商機,開創第二人生新服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關鍵字: 康健雜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