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乳癌發生年齡「比西方早10歲」!與不沾鍋1化學物質正相關

胸部,乳房。(圖/達志示意圖)

▲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人罹癌。(圖/達志示意圖)

文/中央社

東亞乳癌以停經前女性增加最快,台灣研究發現,化學物質PFCs血中濃度與小於50歲罹患乳癌呈正相關;PFCs日常生活常見,衣物、食品包裝塗層,甚至是不沾鍋塗層脫落釋出物都有其蹤跡。

乳癌防治基金會今天舉辦乳癌大型病友會,會中有臨床醫師進行乳癌治療相關專題演講,頒發「乳癌傑出研究獎」及「優秀論文獎」。台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林季宏獲乳癌傑出研究獎,他主要研究是在闡述台灣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過去40年以來,東亞乳癌約成長4倍,東亞乳癌發生平均年齡約早於西方國家10歲,林季宏一系列研究顯示東亞年輕乳癌有特殊的分子病理特徵、基因學變異及病患預後,東亞年輕乳癌有顯著高比率雌激素受體(ER)陽性的乳癌,推翻過去認為東亞年輕乳癌只是西方乳癌的翻版。

根據這份研究的分析認為,急速增加的乳癌的成因與雌激素的曝露有關。林季宏說,雌激素曝露可能是外源性的環境賀爾蒙或過多的內源性雌激素的產生,研究進一步發現血中全氟烷化物(PFCs)濃度與罹患小於50歲ER陽性乳癌有顯著正相關。

PFCs在日常生活並不少見,常作為衣物、食品包裝材料等表面塗層,甚至連在炊具上都可能發現,如使用鐵氟龍塗層的不沾鍋,若塗層脫落、結構被破壞,就可能釋出PFCs成份。林季宏呼籲,這種有機污染物廣泛使用在各種生活商品上,半衰期長達數年,未來應管制使用。

在飲食與生活方式的研究,發現多運動及植物性飲食模式可能可以降低年輕女性罹患乳癌風險,避免高熱量飲食攝取,可降低停經後女性乳癌風險;林季宏表示,這些研究可提供未來乳癌防治措施的參考,希望東亞乳癌發生率能下降。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名,每年有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約為每10萬名婦女就有188至194人可能罹患乳癌,發生高峰期介於45至69歲之間,超過2000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改善預後的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乳癌早期發現,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存活率更超過9成。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

關鍵字: 乳癌 不沾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