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爆量衝擊點值!健保提40億補貼「中西醫3部門都有」等薛瑞元拍板

▲▼健保署長石崇良。(圖/記者洪巧藍攝)

▲健保署長石崇良。(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今年新冠降級解封之後,國內門診醫療爆量,連帶衝擊健保點值下滑,醫界紛紛喊出盼政府補貼。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15)日宣布,將動支其它預算的「非預期風險及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進行補貼,不足處則動用今年行政院挹注健保基金預算,包含中醫、西醫基層(診所)、醫院3大部門都有,總計補貼金額約40億。至於詳細計算方式、金額,等待衛福部長薛瑞元拍板決定。

因應健保點值問題,中央健保署在15日召開的健保會中提出:因新冠疫情造成各部門總額112年醫療費用顯著影響,提請動支其他預算之「調節非預期風險及其他非 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項目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石崇良會後特別出面說明,相較108年疫情前,今年到10月為止的健保新冠、類流感就醫統計,不管在西醫基層(診所)或者醫院端都是明顯增加,就醫量從今年4月、第二季之後明顯上升,8~9月份逐漸下降,但10月份又高起來。

國內在今年3月20日之後新冠肺炎輕症免隔離通報,且治療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另一方面,防疫措施鬆綁讓國內免疫負債效應影響,類流感就診增加。石崇良說,這兩個年度(112年與108年)類流感診斷變化情形,部分可以解釋點值為何有這麼大變動。

▲▼西醫基層COVID-19及類流感案件就醫次數統計-112年 vs. 108年。(圖/健保署提供)

▲▼西醫基層(上)、醫院(下)的COVID-19及類流感案件就醫次數統計-112年 (藍色實線)vs. 108年(虛線)。(圖/健保署提供)

▲▼醫院總額COVID-19及類流感案件就醫次數統計-112年 vs. 108年。(圖/健保署提供)

至於總額編列為何會有此落差?石崇良解釋,總額預算採取前瞻式預算模式,前一年決定下一年的支出,今年總額是去年疫情中決定,當時疫情影響,對未來還不清楚,且當時多數新冠患者都是公務預算支應,總額預估上沒有包含這些影響。

考量這些不易預估的情況,健保在其它預算有「非預期風險及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項目編列約8億元,石崇良說,過去沒有動用機會偏多,最後就會滾入安全準備金,當預估失準時,才會進行動用。

當健保點值下降至0.9元以下,就符合動支條件!石崇良說,目前評估中醫、醫院兩部門在第一季、第二季都符合動支條件,西醫基層則是僅有第二季符合條件,透過和基期(108年)相比,差距處用1點1元進行補貼,各區重新計算平均點值後,若點值仍低於0.9元,就會再補足至0.9元。

石崇良表示,評估西醫基層與中醫補貼較無爭議,估計補貼11億元;至於醫院雖然同樣邏輯回補,預期補貼30億元,但計算方式比較複雜還要討論,初估總計會補貼約40億元。

▲▼健保署代理及新任署長交接典禮今日(2/6)舉行。新任署長石崇良在衛服部長薛瑞元的監交下,從李丞華副署長手中接過印信完成交接。圖為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圖/記者湯興漢攝)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資料照。(圖/記者湯興漢攝)

不過相關費用可能涉及健保安全準備金,健保會委員、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不滿指出,健保會委員認同非預期風險的補救,但基本上都反對由安全準備來支出這筆補助,她說,安全準備金主要是為了收支連動、不漲民眾保費的大水庫,不該拿來補因為醫療服務量提高而造成的醫療機構虧損。

石崇良則解釋補貼經費來源,會先從非預期風險及政策改變預算的8億元,另不足處則是行政院今年撥補給健保240億公務預算,至於年終經結算後剩餘款則滾入健保安全準備金。

石崇良強調,當然補貼方式、經費出處,各界還有不同看法,會蒐集意見後具體呈現給衛福部做最後決定;至於何時定案,可能基層(中醫、西醫基層)、醫院一併處理,但如果醫院方案還要討論,不排除基層先實施。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