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6類食物」不要碰! 中醫勸:西藥要隔1小時

▲▼進補,中藥,紅棗,枸杞。(圖/CFP)

▲醫師提醒,服用中藥有6類食物建議暫停食用。(示意圖/取自CFP)

文/林湘宛(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

農曆七月到來,長輩常常在耳邊叮嚀,不要去海邊玩水、晚上不可以曬衣服、不吹口哨…等。無論是否信鬼神,民眾總是會抱持著寧可信其有的想法遵守,欲安穩的過完這個月。而在服用中藥時,也有許多需要注意或遵守的部分:《傷寒論》中曾描述服用藥物後「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其中「生冷」指的是未經煮熟的食物,如現代人喜食的冰品、沙拉、生魚片等,「黏滑」則指的是質地黏稠而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糯米、精緻澱粉、甜點,「肉麵」則是源自於中醫對於肉類消化時間較長的認識,「五辛」常指的是具有辛味的香料,如辣椒、香菜、韭菜等易於發散人體之氣的食物,而「酒酪」是指酒類及乳製品,「臭惡」則是指發酵、醃漬過後的食品,如台灣國民小吃臭豆腐、納豆,以上六大類的食物對於人體的消化功能而言負擔較大或是具有刺激性,同時也易於耗傷氣血,若是在生病期間或是大病初癒時未注意飲食則可能造成病情的加重,因此服用中藥期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飲食清淡為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提到「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

▲藥粉、中藥粉、粉末。(圖/記者楊筱柔攝)

▲服用中藥的時機也會根據不同疾病有差異。(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針對疾病的不同屬性(寒、熱、虛、實、表、裡),亦有不同飲食上的原則需要注意,例如化膿發炎性的疾病就要盡量避免辛辣溫熱的食物,像是辛香料、羊肉、龍眼、荔枝、麻油等,體質易虛寒怕冷者(老人家、女性、慢性病者為多),則要減少攝取寒涼的食物,如瓜類、水梨、椰子、鴨肉、綠豆等,虛性疾病服用補益藥物時,則要注意破氣消導食物的攝取,例如白蘿蔔、竹筍、山楂,而有病理產物(痰濕、瘀血)堆積的實性疾病,應避免過於滋補肥膩的食物,如油炸、燒烤、肥肉、糖、酒。

服用藥物的時機也會根據不同的疾病有所不同,一般用於治療腸胃疾病以及滋補的藥物且病位於人體下半部時宜「飯前」服用,感冒藥、消食化積的藥物且病位於人體上半部則宜「飯後」服用,具有安神及治療夜尿效果之中藥則建議於「睡前」服用,若同時有使用西藥與中藥,應間隔至少1小時再服用。

最後,除了少部分應用於治療感冒的藥物如川芎茶調散、蒼耳子散,以茶送服能提高療效,切記服用中藥時最好搭配溫開水,避免以茶、咖啡、果汁、酒等飲品替代,其中茶葉所含的鞣酸可能與藥物產生沉澱而影響吸收,茶鹼、咖啡因容易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與影響藥物代謝,葡萄柚汁、柳橙汁等則會和肝臟代謝酵素產生交互作用使藥物濃度產生變化,以上皆可能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喔!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