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裡想要的愈多,反而愈容易失去。(示意圖/取自pexels)
文/中野日出美 譯/林妍蓁
在愛裡想要的愈多,反而愈容易失去
真奈美(三十三歲)總是被男人劈腿。所以現在的她每天都會跟交往中的小男友頻頻確認:「欸,你真的愛我嗎?」「有多愛?」想要掌握對方的心意。起初,對方還能自然地回答:「當然愛呀,我超愛你!」但最近,他漸漸把答案改成了問句:「你難道不相信我嗎?」
「沒辦法啊!我真的很擔心。歷任男友也都口口聲聲說愛我,但最後還不是跟年輕女性劈腿,逼得我現在連『工作跟我,到底哪個比較重要?』這種老掉牙的問題都問得出來。」真奈美無奈地這麼說。但她知道再這樣下去,現在的男友遲早也會對她不耐煩、離她遠去。
真奈美的父親也是劈腿慣犯,一再地辜負她的母親。可能因為這樣,父親在家時總是一派愉悅,對女兒疼愛有加。還會哄她說:「真奈美是爸爸的小公主喔!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男生比爸爸更愛你。」
真奈美的母親非常美麗,也是個從小被捧在手心的大小姐。而這造就了她母親自尊心比天高、不善表達自身情感的性格,因此即使丈夫外遇,她也依舊不動聲色,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話雖如此,母親倒也沒有原諒丈夫的打算,她直截了當地選擇跟丈夫分房睡,用冷處理以示不滿。
然而,當丈夫向她提出離婚要求時,她卻默默地搖頭拒絕。
真奈美從小就覺得自己與母親之間有一道隔閡。就算她把家事做得再好,母親的反應也微乎其微。與這樣的母親相比,真奈美甚至覺得她跟那垃圾父親的親子關係還比較密切。
真奈美有一個「家家酒型」父親與「冰山型」母親。
▲有依戀障礙的狀態下,對於人際關係容易陷入不信任。(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父親的行為舉止欠缺思慮,哄孩子也是看他心情;母親則是個自尊心高、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不知道怎麼對家人付出關愛。被這樣的雙親撫養長大的真奈美,當然無法形成穩定的依戀模式。
這對父母一個毫無擔當、整天往外跑;另一個即使近在咫尺,卻讓孩子感受不到絲毫的母愛與溫暖。這樣的雙親組合與呈現的是「假面夫婦」的虛偽表象,只會讓孩子對人性的信任盡失,而且同樣不懂得用對方法去愛人,只能耍一些小技巧或用幼稚笨拙的方式渴求別人的愛。
這類型的孩子長大後,儘管會向外索求比海還深的愛,但自己卻給不了同等的付出與回饋。問題不僅限於當事人的感情面,還可套用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上。
她可能擁有乍看很好相處、跟誰都能迅速打好關係的親切性格;但卻總因一點細枝末節的小事,就與對方鬧翻,讓彼此關係頓時變難堪、陷入僵局。
這些問題同樣源自於依戀障礙在內心牢牢設下的人際枷鎖,也就是以下這種根本心態作祟—「到頭來誰也不值得信任,所有人都註定背叛我、拋棄我。既然如此,就由我先下手為強、劃清關係,這樣就不怕再受傷了。」
因此這些人會陷入永遠不信別人、沒辦法愛人的窘境;同時,他們也無法大方接受他人的信任和愛。久而久之,便會不自覺玩起「看吧!你這種人就是不值得信任」的扭曲「心理遊戲」。
我必須很遺憾地說,再這樣下去,你可能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愛。「愛」本來就不是強取豪奪、占為己有,而是會愈付出愈多的。
細節我會留到第七章再與你詳談,屆時我會讓你明白如何為自己打造內心的「愛之泉」。就算不假手他人,也能自給自足獲得心裡的豐饒,並為他人慷慨灌溉。懂得付出愛的人比什麼都還要強大。就請期待讓心中「愛之泉」化為力量、傾注於所愛的那一天吧。
本文摘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中野日出美/方言文化出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