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晚期癌友有福! 國衛院NBCT提供免費基因檢測

▲癌症走向精準趨勢,「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第一階段針對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以及胰臟癌等六大晚期癌症病人為收案對象,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找到癌症精準醫療決策,並有機會提供新的癌症標靶藥物機會。(採訪撰稿/記者郭玲綪;攝影剪輯/記者謝婷婷)

記者郭玲綪/採訪報導

癌症已經連續四十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隨著醫療進步,癌症走向精準治療趨勢,也就是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突變基因點,精準投藥來控制癌細胞,但要如何達到精準治療,就必須透過全方位的癌症基因檢測。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每個癌症病人的疾病狀況、基因突變皆有差異,不能視為單一疾病看待,應依據更精細的分類,給予更合適、量身打造的治療方式,提高存活率,這就是癌症精準醫療的精神。精準醫療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契機,癌友不用像神農嘗百草一樣一直試一直試,浪費時間和資源,在癌症確診後,就可以透過基因檢測解碼個人化的癌變基因,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爭取更多治療時間,來延長存活期。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 精準治療癌症.jpg。(圖/資料畫面 翻攝網站)

▲癌症精準治療是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突變基因點,精準投藥來控制癌細胞,並做為未來新藥研發方向。(圖/羅氏藥廠提供)

目前在台灣要讓癌症從精準診斷、到精準治療、甚至是精準預後,多半得仰賴國外的研究成果,但因為各國人種、飲食、生活型態不盡相同,研究成果無法一體適用。少數大型醫學中心病患夠多,有建立自己的小型資料庫,但仍有侷限。

2019年起,由衛生福利部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負責執行,並設立中央辦公室統籌執行業務,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正式推動。透過整合平台中央辦公室之運作,統一檢體以及醫療資訊之收集、處理、儲存等標準作業流程。以中央辦公室為單一窗口受理申請案,經由透明且公開之機制,匯集各家生物資料庫所持有之檢體及醫療資訊,供外界申請運用,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生醫研究資源。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 精準治療癌症.jpg。(圖/資料畫面 翻攝網站)

▲透過癌友分享醫療資訊,建立屬於台灣本土的生物資料庫,提供未來癌症精準治療。(圖/翻攝自國家衛生研究院官網)

這次的示範計畫首先針對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以及胰臟癌等六大晚期癌症病人為收案對象,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讓醫師根據基因檢測報告資訊與癌症精準醫療臨床小組之建議進行臨床醫療決策,使病友獲得最合適的治療選擇。參與計畫的病友,除了可獲得由醫師及醫療團隊量身打造的個人化治療計畫,依基因檢測結果精準用藥,還有機會依基因檢測結果,獲得羅氏大藥廠、默克、台灣中外製藥和台灣禮來提供之癌症標靶藥物機會。

第一階段串連全台灣北中南九家醫院 (臺大醫院、臺大癌醫中心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基隆長庚醫院、台北慈濟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義大醫院),癌友可主動詢問主治醫師自己是否符合收案資格,趕緊加入計畫。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 精準治療癌症.jpg。(圖/記者謝婷婷攝)

▲癌友加入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個資隱私獲得充分保障。(圖/記者謝婷婷攝)

至於個資隱私問題,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參與計畫的患者一定會是在被充分告知的情況之下,了解自己的檢體、報告數據提供出來以後,後續會做什麼樣的臨床分析以及臨床運用,甚至是未來藥物或診斷產品開發的時候也能獲得重要訊息。患者的個資也做到「去識別化」,之後要是病友或患者不願意再提供自己的資料,也有退出的機制,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都有完善的規範。

▲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圖/記者謝婷婷攝)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左起)、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藝人宥勝,共同倡議癌友響應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讓「資料有限、讓愛無限。分享醫療資料,讓今天的你幫助未來的自己」。(圖/記者謝婷婷攝)

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建立本土資料庫的精準醫療大數據的最好方法,不只能幫助癌友把握更多癌症治療黃金時間,更能讓台灣的醫療發展和世界接軌。「資料有限、讓愛無限。分享醫療資料,讓今天的你幫助未來的自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