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暈就是中暑?醫喊誤會大了「曝6大真正病狀」 死亡率達63%

▲夏天,高溫,喝水,飲水,中暑,運動,補水,天氣熱。(圖/翻攝自pixabay)

▲天氣炎熱,須小心熱傷害。(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氣溫飆高,逐漸進入夏季,急診科醫師表示,最近常有民眾跑來說自己中暑。但其實中暑在醫學上指的是「熱休克」,致死率高達63%;至於民眾常說的「中暑」所指的是熱昏厥,大多稍微散熱就無礙,雖然同屬熱傷害,但2者相差甚遠。

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急診柯南 翁梓華醫師」中分享,熱傷害指的是身體在酷熱環境下無法有效維持正常體溫,進而產生不適的症狀,問題根源主要來自於人體對散熱的調控失敗,導致熱量蓄積,造成傷害。但其實「中暑」和「熱到」不同,他也藉此衛教4種常見熱傷害分類,希望民眾能有正確的認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熱到暈就是中暑?醫喊誤會大了「曝6大真正病狀」。(圖/翁梓華醫師提供)

▲真正的中暑死亡率偏高。(圖/翁梓華醫師提供)

急診常見4種熱傷害:

1. 熱暈厥(Heat Syncope)

翁梓華表示,這是民眾版常說的「假的中暑」,主要是因患者長時間站立、運動,同時天氣太熱,讓周邊血管擴張,導致血液回流至大腦的量不足,而造成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大多只要稍微散熱就無礙。

2. 熱痙攣(Heat Cramp)

在天氣熱時運動,身體容易流失太多水分與電解質,而肌肉也會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產生類似抽筋的現象,便稱為熱痙攣,通常在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後就會緩解。

3.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翁梓華說,熱衰竭比熱痙攣嚴重,表示身體已達溫度控制的臨界值,會伴隨體溫的上升(但體溫不高於40度),可能有肌肉抽筋、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

4. 熱休克(Heat Shock)

「這才是真正醫學上的中暑!」,翁梓華解釋,熱休克代表身體已喪失體溫控制的能力,這類病人甚至會「無汗(Anhidrosis)」,並有>40度高溫加上神經學症狀如譫妄、走路不穩、昏迷、癲癇等,死亡率可高達63%。

翁梓華指出,急診對一般的熱傷害如熱昏厥、熱痙攣,多採支持性療法,若病患初步照顧後有改善,就能回家,「但如果是熱衰竭或熱中暑就會積極降溫,讓病人吹電風扇、泡冰水、甚至是直接把冰塊倒在他身上,儘量在一小時內讓體溫降到39度以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