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院長張德明(右)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左)簽署智慧醫療合作意向書。(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台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智慧醫療發展,去年就曾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Labs)合作建立首套臨床AI自動判讀轉移性腦瘤系統,今年也啟動AI門診,縮短醫師人工判讀的時間,做更深度的醫病溝通。北榮今(22)日在60週年院慶學術研討會與AILabs簽署智慧醫療合作意向書,拓展新技術合作計畫。
台北榮總60週年院慶學術討論會以「智慧醫療的應用」為主題,規模堪稱國內最大型AI智慧醫療運用研討會,會中除發表26篇智慧醫療的研究成果與運用現況,更在北榮張德明院長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代表雙方共同簽署智慧醫療合作意向書,宣布未來合作發展人工智慧(AI)醫療影像自動偵測與判讀、分析影像與診斷,即時輔助臨床醫師判讀決策。
▲臺北榮總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簽署智慧醫療合作意向書。(圖/台北榮總提供)
張德明會中致詞時表示,北榮已投注心血於智慧醫療,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面向包含醫療行政、病理、醫療影像、護理系統、教學系統、大數據,全面努力希望把AI帶到醫院。未來北榮與AILabs將持續合作,共同透過不同的影像及主題進行探討與研究,並協助醫師在更短時間內精準的診斷,達到即早發現及早治療,提升醫療品質,降低醫療成本,達到無遠弗屆的智慧醫療。
杜奕瑾致詞也指出,台灣的醫療領域相當先進且專家多,長遠資料累積做了不少但卻沒有好好運用,北榮在在科技導入、運用專業人才做跨領域結合相當領先,以腦部腫瘤為例,去年北榮影像人工智慧團隊就與AILabs合作,在台灣建立首套「臨床人工智慧自動判讀轉移性腦瘤系統」,之後的合作也會有更多世界先進的智慧科技研究。
▲北榮AI自動判讀轉移性腦瘤系統,在幾秒內就能在MRI影像上自動偵測轉移性腦腫瘤的位置。(圖/台北榮總提供)
談到AI自動判讀轉移性腦瘤系統,北榮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表示,他們先讓AI學習判讀數百位病例、近千個腦轉移瘤癌及聽神經瘤的磁振造影(MRI),由放射線部與神經外科及放射腫瘤科醫師共同標註病灶位置,同時,隨著新的影像與資訊陸續匯入系統,AI經由持續學習而越來越精進。
經過雙方研究團隊每個月數次的討論與修改AI模型,由AILabs研究團隊開發人工智慧自動判讀轉移性腦瘤系統,並於今年初成功將AI技術建置在臨床場域試用,預期可大幅縮短醫師人工判讀的時間,也將為台灣的智慧醫療立下新的里程碑。
張德明致詞也提到,北榮重粒子中心預計明年6月30日硬體可以完成;另現正新建的新醫療大樓,且剛於本月9日由蔡英文總統開工動土,目前預計110年底可以正式啟用,以癌症治療為主。而硬體完成最重要的仍室內部軟體,如何把人工智慧帶入新的建築,是北榮努力的方向。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