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

社工陪八仙塵爆傷患走過10年 嘆社會貼標籤:別再說他們愛玩

▲▼塵爆十周年,馬偕邀請病友一同再登高峰。(圖/馬偕醫院提供)

▲塵爆10周年,馬偕邀請病友一同再登高峰。(圖/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八仙塵爆將滿10年,馬偕醫院邀請當年接受照護的傷友與家屬挑戰「合歡101」的合歡山東峰。持續陪伴病友的馬偕個管師、社工師呂碧漪分享,這些年傷友們努力回歸社會,工作、成家、生兒育女,遇到挫折都堅持不放棄,但是社會上仍有人將這群受傷的孩子定義成因為「愛玩」,沒有人願意受傷,社會不應該在他們身上貼標籤或投以異樣的眼光。

馬偕紀念醫院於6月21日至22日邀請傷友與家屬挑戰被稱為「合歡101」的合歡山東峰,全程爬升321公尺、綿延近1公里的階梯路段,對大面積燒燙傷的傷友而言是一場意志與體力的考驗。馬偕燙傷團隊為本次行程做足準備,從氧氣瓶、預防高山症藥品、急救箱,到登山行動糧食及運動飲料,一應俱全,全力守護每位挑戰者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為了貼合不同的體能狀況,馬偕團隊貼心為傷友訂定 450公尺、600公尺、800公尺以及東峰三角點四個「目標」,並安排專人擔任壓隊,適時鼓勵與陪伴。當有人氣喘吁吁想回頭,陪伴成員會提醒他們回望沿途風景、或抬頭看看那個「正在靠近的目標」,轉換心情,再次大步向前。歷經十年風雨,大家都成長與蛻變,但仍能如此重聚,原就令人感動。

「十年重聚」的帶隊官、馬偕紀念醫院整形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董光義表示,當年參與救治的醫護成員,如今已有不少人退休,但對病友的關心從未中斷,十年來,不少病友帶著喜餅回來報喜,彷彿看到自己的孩子即將成家般,充滿喜悅,而這次活動,也有不少病友因剛升格為新手父母無法到場,雖未見面,但傳來的喜訊依然讓團隊歡欣不已。

見證無數傷友蛻變的馬偕紀念醫院整形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游家孟表示,很欣慰傷友們如今都走向新的人生,在歷經重大傷痛之後,帶著心中的傷往前走,過程中更需要陪伴與支持,也有傷友曾出現遭逢重大創傷後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現象,艱苦度過下,可以邁向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嶄新人生。

▲▼晚間舉行「型染首座」活動,運用色彩印台與鏤空圖樣,將繽紛圖案壓印在帆布袋上,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紀念作品。(圖/馬偕醫院提供)

▲此行還在晚間舉行「型染首座」活動,運用色彩印台與鏤空圖樣,將繽紛圖案壓印在帆布袋上,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紀念作品。(圖/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八仙塵爆個管師、社工師呂碧漪至今仍與傷友保持密切聯繫,她細數每一位病友的情況與回歸社會的努力,有人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從事外景節目工作製作,跟著上山下海不喊苦,有人在職場遇到挫折仍不放棄,呂碧漪在心疼之餘,仍持續鼓勵病友,也在他們需要時,成為那雙默默在背後推他們一把的手。

呂碧漪呼籲,社會上仍有不同的偏見,將這群受傷的孩子定義成因為愛玩,事實上,沒有人願意受傷,社會不應該在他們身上貼標籤或投以異樣的眼光,當然,也不需要過度的「善待」將他們區隔,而應該採取公平的對待,讓傷友擁有與任何人一樣擁有就業、成長、發展的機會。

參與登山的傷友馥純分享,希望在十年後,社會能將焦點從「怎麼發生」、「怎麼走出傷痛」,轉為關注與支持「她們在回歸社會後,為重拾生活所做的種種努力與堅持,以及一路逐夢與圓夢的過程。」

而將每年6月27日訂為「重生日」的傷友晏宇也分享,自己最大的轉變,是在面對挫折時,「轉念」的速度變得更快,不再讓自己長時間困在負面情緒裡。她也經常透過分享自身經歷,鼓勵身邊同樣受挫的人「從來不知道,原來自己的勇敢也能成為別人的力量,然後轉個彎,還能再度成為自己的勇氣。」

2015年6月27日晚間新北市八仙樂園發生嚴重的塵爆事件,淡水馬偕紀念醫院是距離事發地點最近的醫院,當晚與台北總院收治的傷者多達83人,由於馬偕燙傷團隊復健成效顯著,陸續有外院傷友轉入馬偕持續復健及重建,前後累計共照顧123名傷友。

如今多數病友已經從醫院「畢業」,重返職場或結婚,在馬偕紀念醫院度過急性期及外院傷友大約80名,即便已離院多年,仍與醫療團隊緊密聯繫、彼此關心,定期聚會分享生活點滴與成長故事。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