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突全身沒力氣冒5症狀!「一年進急診5次」 確診肌無力症

賴床,睡覺,想睡,睡,愛睏。(圖/記者嚴云岑攝)

▲肌無力症病友分享,自己是突然出現無力、呼吸不順等症狀,經過許多檢查才找出是自體免疫疾病。(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一名患者因為某陣子突然開始有無力、呼吸不順、吞嚥困難等症狀,甚至一整年進急診超過5次,始終找不到原因;整整花了一年確診自體免疫疾病「肌無力症」。醫師表示,隨著許多治療方式問世,重症肌無力的死亡率已降至個位數。現今的肌無力症雖未必是重症,仍需面對「症狀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且因為失能影響生活的難題。

新光醫院神經科暨社會服務室舉行「肌無力症醫療講座暨病友聯誼活動年度大會」。會中邀請肌無力症病友秀美分享病程。她說,自己在45歲那年開始,常常過了早上10點,就會出現無力、呼吸不順、大小眼和吞嚥困難等症狀,短短一年進急診超過5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秀美提到,當時連中風檢查都做了,仍找不到原因。直到某次因為血壓飆高到180mmHg,接受檢查後,同時因為精神緊張,懷疑是慮病症相關,而到精神科就診。但問題就出在服用精神疾病藥物後,肌肉無力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精神科醫師告訴她,這不是心理問題,建議轉診至神經內科。進一步透過血液檢測才發現患者是自體免疫疾病「重症肌無力」。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病友體內應該用來抵禦外侮的免疫系統,製造出不正常抗體來攻擊自己的肌肉,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出現肌肉無力現象。他指出,台灣多數患者起初為「眼肌型肌無力」,包括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或視力模糊等症狀。

葉建宏說,但約5至8成的患者會在2至3年內進展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會友口齒不清、咀嚼無力、吞嚥困難、抬頭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影響呼吸肌肉,造成呼吸困難。他表示,過去肌無力症致死率相當高,隨著許多治療方法問世,肌無力症死亡率下降到個位數。

▲▼患者出現無力、莫名大小眼等症狀,後續確診重症肌無力。(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專家指出,肌無力重症的難題包括症狀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且生活也會受到干擾。(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但葉建宏說,現今的肌無力未必是「重症」,卻仍有兩大難題,首先是患者症狀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導致及時診斷相對困難;另外是疾病帶來的生活困擾,包括失能、失志焦慮或失勞,如無法正常上班或需常請假等。

葉建宏提到,過去經驗發現,患者出現大小眼、複視時,通常會先找眼科醫師;吞嚥障礙,也可能先從耳鼻喉科開始;身體使不上力,第一個會先聯想到的是復健科,所以不少病友大多是由其他專科轉介。

至於現行的治療方式,葉建宏說明,目前約8成患者可接受,但因為部分治療如口服類固醇,有些患者的耐受不佳,或容易出現副作用等,甚至有5%病友可能急性惡化。他認為,或許在生物製劑上,像是標靶藥物、洗血治療及補體抑制劑等,可協助穩定病情並達到長期緩解的目標。

不過,葉建宏提醒,除了藥物或手術治療,「減壓」和「減少情緒干擾」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肌無力的不穩定性,部分患者在疾病改善後,可能因為情緒,再次出現急性風暴。換言之,他認為,不只是生理上的治療,心理支持的介入也非常重要,包括家屬、資深病友、甚至是心理師的介入,協助患者調適都不可或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