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檢查免吞粗管!吃下「膠囊內視鏡」可看範圍更大 1~3天排出

▲▼醫師,診間,門診,診所,醫院,就醫,看診,醫師,患者。(示意圖/CFP)

▲現代人多有腸胃道疾病,腸道檢查除了傳統內視鏡,還有膠囊內視鏡可用吞服的方式進行。(示意圖/CFP)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且飲食習慣更加精緻,腸胃道疾病風險大增,內視鏡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檢測方式。傳統檢查方式需要吞下相當長度的軟管,容易造成強烈嘔吐感,而近年發展出單次使用的「膠囊內視鏡」,提供患者另一項選擇。食藥署指出,吞食後通過腸胃道系統可進行8小時的腸道攝影,1-3天排出體外;因為可完整通過腸胃道系統,可檢測小腸範圍更多,可提升病灶檢出率。

膠囊內視鏡檢測腸道相對輕鬆無負擔,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膠囊內視鏡外觀大小似藥丸,內含攝影機,吞食後通過腸胃道系統可進行8小時的腸道攝影,經1-3天排出體外;過程中,患者可自由移動,影像透過無線方式傳輸到配戴的紀錄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傳統內視鏡檢測中,因受限於內視鏡長度,只能檢測到小腸1/3的位置,病灶檢出位置有其局限性;但膠囊內視鏡可完整通過腸胃道系統,檢測之小腸範圍更多,可提升病灶檢出率。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說明膠囊內視鏡。(圖/亞東醫院提供)

▲膠囊內視鏡大小比例,資料照。(圖/亞東醫院提供)

而膠囊內視鏡也有不適用的狀況,食藥署提醒,包含吞嚥困難、腸胃道狹窄、阻塞或穿孔的患者,且須避免同時使用高頻電磁波產品,以免干擾影像傳輸,膠囊內視鏡亦可能滯留於體內未排出,故須由專業醫生評估患者是否適用,如使用時產生不適,或未於預期時間排出,應立即與醫生聯絡並前往醫院接受診斷,以免發生併發症。

食藥署提醒,膠囊內視鏡屬於醫療器材,上市前須申請查驗登記取得許可證,始得輸入或製造。許可證核定內容可於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如有發現醫療器材不良品或使用醫療器材時/或之後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進行通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