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無力」非肌少症!一表秒懂差異 注意眼睛2大警訊症狀

▲▼一張表速懂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的差異。(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一張表速懂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的差異。(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乍聽可能會誤以為和「肌少症」類似,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指出,兩者的病因、肌力情況與影響範圍都不同,學會特別整理一張表讓民眾瞭解其中差異;另也提醒,由於重症肌無力初期多影響眼睛肌肉,一旦有出現大小眼、複視等眼睛2大警訊,應該諮詢神經內科醫師。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教授邱浩彰說明,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為免疫系統不當攻擊正常器官所導致。重症肌無力病人的免疫系統錯誤產生抗體,佔據而且攻擊接收神經傳導物質的位置,肌肉接收訊息減少,收縮活動也就跟著減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症肌無力」與「肌少症」有關係嗎?邱浩彰分析,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或活動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重症肌無力則是肌肉無法正常收縮的疾病,會影響全身肌肉,且依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莫名大小眼與複視可能是重症肌無力的前兆,應儘速到神經內科就診。(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邱浩彰教授說明,莫名大小眼與複視可能是重症肌無力的前兆,應儘速到神經內科就診。(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邱浩彰指出,重症肌無力發病初期主要影響眼睛肌肉,9成病友會出現明顯的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或視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狀。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時肌肉力量正常、活動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斷電,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雖然休息或睡眠後能夠改善,但「充電量」往往不到滿電量的20%,甚至只有5-10%。

也因此,門診曾有不少重症肌無力病友因眼皮下垂、大小眼,優先尋求眼科與醫美診所的協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術,但一陣子後復發才驚覺有異。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嚥困難求診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卻顯示一切正常、查無病因;因四肢無力求助骨科或復健科,勤做運動,病症依然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常被誤會為「裝病」或「偷懶」。

由於症狀反反覆覆,加上疾病認知不足,國外研究顯示,重症肌無力病友從發病到正確診斷,平均需歷經4.8年、3位醫師的診斷,其中第一次就醫被錯誤診斷的機率高達5成。民眾若莫名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複視等眼睛症狀,應盡快諮詢神經科,及早確診與治療。

▲▼隨生物製劑的進展,重症肌無力不再是絕症。右起為義大利Francesco Saccà教授、葉建宏理事長、邱浩彰教授、病友梁采葳與家人。(圖/記者洪巧藍攝)

▲隨生物製劑的進展,重症肌無力不再是絕症。右起為義大利Francesco Saccà教授、葉建宏理事長、邱浩彰教授、病友梁采葳與家人。(圖/記者洪巧藍攝)

重症肌無力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20-30歲以女性為主,50歲以上則以男性為主,男女發病比例約1:1.8。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無力,現在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6千人。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表示,過去醫療認識與資源有限,重症肌無力被視為絕症,許多病友因嚴重的呼吸肌無力、造成呼吸困難而致死。然而,台灣自李鎮源教授的蛇毒研究、邱浩彰教授30多年對於肌無力醫療與病友支持服務的建構與奉獻,大多數病友的病況已獲得穩定控制。

葉建宏指出,隨著生物製劑的研發,未來重症肌無力將邁向個人化精準治療的新時代,有望幫助頑固型重症肌無力病友穩控病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