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天生遇到困難就想直接放棄。(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文/Mr.P自信教練
世界上不存在「遇到困難就想直接放棄的人」,如果努力可以改變現狀,那誰會第一次就選擇逃避呢?
遇到困難 → 逃避;
遇到壓力 → 放棄。
這些都是我們內在不想不願,可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塑造,所不自覺產生的思維慣性。上篇文章我們舉了奇犽的例子,他的思維慣性是:遇到危險 → 直接逃跑,他被這種慣性所困,直到把哥哥植入腦袋的念針拔除,才徹底克服它。我知道很多人發現「原來慣性是可以被拔除的」,已迫不急待,準備要好好和內在對話,或是像奇犽一般,把腦袋中的念針拔出,釋放自己所有的潛力。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衝動,請稍安勿躁!我很讚賞你們的行動力,但改變慣性不是像走路喝水一樣,你想做,馬上就可以做到的事,要做到真正的改變,你的內在還需要做好一些心理建設。我把建設分為三大步驟,供你檢視一下,目前你大概處在哪一個層級,而要前往下一個層級,你需要做什麼,還欠缺什麼。
【一、覺察到慣性的存在】
常見的慣性大概會有以下情形:
➤ 遇到壓力就想放棄
➤ 一碰衝突就想逃避
➤ 遇到未知的事物就會慌忙
➤ 遭遇心儀的對象就腦袋空白
➤ 碰到權威人士就緊張
根據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際遇,不同的慣性一一條列出來,都還會有更細微的變化。而慣性的發生, 必定是人們先覺受到某些東西,可能是別人的表情、語氣,也可能陷入了某種情境,接著內在的心智開始活動,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後,情緒也受到影響,最後導致了他陷入負面情緒。
如果你和某個人相處得夠久,兼且你受過一定程度的觀察訓練,那覺察到他人的慣性,不是件太難的事情。可是覺察自己就不一樣了,多數人對自己的覺知近乎是零,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正不知不覺複製來自原生家庭、環境塑造的「思維慣性」,這使他們非但對情緒沒有感知,甚至連自己在某個情況下,為什麼會產生某種負面情緒也毫無頭緒。
而一旦覺察不存在,改變就不可能發生,因此覺察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步,讓你能發現問題的存在。
▲常見的思維慣性是容易遇到未知的事物就慌忙。(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二、釐清慣性的因果關係】
覺察可以分成「粗淺、概念上的覺察」,以及「細微、具備脈絡、條理清晰的覺察」,你可以把覺察想像是光譜的兩端,越靠近左端的粗覺察,反映的越傾向事物的表象。以Mr.P常協助學員解決的問題「沒自信」為例,當一個人自己沒自信的原因歸咎於條件、外貌、能力時,這樣的覺察就是粗淺的,也因為覺察粗淺,他將尋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去解決自己真正的問題。
但細緻的覺察則不一樣了,如果這個人能去發現自己的「沒自信」,可能是來自更深層的某個具體事件,這個事件又牽連到怎樣的價值觀、行為、情緒,並且他還能夠把這一連串複雜的因果關係串聯起來,整理出完整的先後次序。
那問題將會變得無比清晰,此時他也會領悟到,原來他的慣性從何而來,如果要避免這種慣性繼續強化,他可以少做些什麼、避免些什麼。一般人若能靠自己的領悟和努力走到這裡,能不依靠外界的力量就到自我反省和修正,那已經是十分不容易了,在我認識的人裡面,能真正走到此境地的已是百中無一。
【三、對症下藥,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一台車拋錨了,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是一個層次,知道問題的因果關係是一個層次,知道哪個問題得要優先解決、如何解決,又是一個層次。而最終階段談的即是,你能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扭轉自身的思維慣性,而且這種扭轉還是根本性、能治本的。
我認為這是最困難的一步,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問題,你從來不曾碰過,也沒有軌跡可循,我知道有人可能會好奇,那越聰明、越有智慧的人,是不是會更簡單的突破此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不同階層的人,他們會碰到的問題本就各不相同,如果一個智者是積極的,他熱愛生命,對人生有追求,那他碰到的問題也會是你無法想像的艱困。也因為如此,此時你需要的會是一個經驗豐富、思想開闊,且能不帶主觀意見的人來引導你,並針對你的狀況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