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要做好耳朵保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去年7月本土疫情稍有趨緩,國內也放寬潛水、衝浪等水上活動,不過當潛水客變多,耳鼻喉科相關問題也隨之增加。就有一名中年女性,潛水過程中突然聽見「啵」的一聲,隨後左耳伴隨出現疼痛現象,上岸後更出現耳鳴還有聽力減退跡象,就醫檢查發現耳膜有1/3大小的破洞,診斷為外傷性耳膜穿孔。
▲穿孔耳膜。(圖/台北中山醫院提供)
收治個案的台北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文龍表示,該名女性接受內耳檢查發現耳膜有1/3大小破洞,周圍有撕裂傷,並帶有出血情況,判斷為「外傷性耳膜穿孔」,也讓她相當擔心自己可能失聰。
所幸經過診治,先將耳朵發炎情形控制,再進行每週1次為期12週的顯微耳膜再生術,並給予高單位維他命及血管循環劑治療,聽力失而復得。
許文龍說明,造成耳膜穿孔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外傷、壓力(艙壓、潛水)、感染中耳炎或自行挖耳不慎等行為所導致,最有效且快速的復原方法就是讓耳膜能再生。
許文龍解釋,耳膜由內中外三層細胞所構成,由於穿孔導致中間的纖維層增長過速,會將傷口形成包覆,內層的黏膜層與外層的扁平細胞層無法癒合。
至於顯微耳膜再生術,則是在發炎控制得當後,醫師利用顯微鏡及顯微手術器械,將肉芽、鈣化及纖維化清除後,塗上促生長藥物,達到三層細胞均速生長,便可達到耳膜再生。
▲耳膜再生前中後。(圖/許文龍醫師提供)
許文龍提到,耳膜有三種不同再生型態,第一種是「直接長出來」、第二種是「產生結痂」、第三種則是「結痂與耳膜同時長出」。對於再生成功的評估,要視外耳道旁邊的血管生長情況為指標。若再生方向錯誤或過速,需對每層細胞進行細部導引調整,耳膜才可恢復正常功能。
許文龍提醒,潛水族群在下水前必須做好保護措施,建議戴好耳塞,以免發生耳朵不適情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