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腸炎」15年暴增26倍 竟跟環境「太乾淨」有關係!

▲「慢腸炎」15年暴增26倍,竟跟環境「太乾淨」有關係!(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慢腸炎」是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造成的免疫症狀,近15年來慢腸炎患者上升了26倍,若未接受正確治療,腸道將持續發炎並蔓延侵犯腸道黏膜,造成膿瘍或腸道纖維化,最後甚至會出現腸穿孔、癌病變等症狀。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翁昭旼表示,成長於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孩童,較容易出現症狀,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的暴露的環境「太乾淨」,導致免疫不夠成熟,才容易發病。

翁昭旼提到,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1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兩類,共同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等,初期易與腸道感染或腸躁症混淆,基本上都會拖上一段時間才能確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翁昭旼曾收治過一名年輕男性,在國外留學時發病,耽擱了好幾年才確診,因每天要拉10幾次肚子加上長年血便,導致嚴重貧血,收治住院時血色素只剩下4g/dL(正常值為15.3±3 g/dL),所幸經過治療後症狀已獲得妥善控制,不僅每天拉肚子的頻率降為正常的2次,連外表也看不出他生過病。

▲台灣腸道發炎學會引進國外實施多年的「方便卡」,盼更多商家與公家單位友善提供廁所,解決病患急迫的如廁需求。

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則提到,慢腸炎的治療為「會好袂斷根(台語)」,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可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四大類,若早期發現,只需靠抗發炎藥物及類固醇控制,若發現時已為中重度,則需靠生物製劑抑制病情惡化。

現行生物製劑主要分第一代全身性生物製劑與第二代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吳登強說,慢腸炎的發作就好比「自己人打自己人」,第一代藥物的作用是把雙方的手腳都綁起來,讓彼此無法互毆,但若遇外在病毒入侵,可能就會因無力抵抗造成肺炎、敗血症等風險,嚴重可能死亡。

第二代生物製劑則是讓腸道的免疫系統暫時休兵,減緩發炎反應,但其他部位的免疫系統仍能正常運作,降低副作用的發生。吳登強說,該藥物仍在申請健保給付中,若順利的話,今年內就可以通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