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玩飛高高「手一拉就脫臼」 醫曝原因:家長4動作風險高

▲▼生小孩,育兒,寶寶,嬰兒。(示意圖/記者鄺郁庭攝)

▲照顧幼兒要注意避免拉扯到手臂造成保母手。(示意圖/記者鄺郁庭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照顧、陪伴幼兒玩耍要當心。急診科醫師分享,臨床偶爾會看到小朋友來到急診總是手打直一直哭不敢動,爸媽一臉驚恐說「醫師!我才輕輕拉一下他的手,怎麼手就不動了!」其實這是1~5歲小朋友常見的手部脫臼,又稱「保母手(Nursemaid hand)」,包含飛高高、玩轉圈圈遊戲等4種日常情況容易發生,提醒爸媽們注意。

急診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保母手的正確的醫學專業名詞是「橈骨頭端脫位(radial head subluxation)」,也稱作「扯肘症」或「牽拉肘」。主要發生的原因是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未完全,橈骨只要稍微施力,當小朋友的手臂突然受到拉扯或牽引的力量,橈骨頭從環狀韌帶中滑脫造成的半脫位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翁梓華指出,由於這時候的橈骨會被環狀韌帶卡住,小朋友怕痛,手就會一直維持在手打直,手心朝下然後不敢動的姿勢。至於造成保母手的關鍵動作就是「拉扯」,最常見有以下四種:

1、牽著手腕突然用力拉(例如過馬路急拉)
2、在玩轉圈圈遊戲(兩手被大人拉著轉)
3、大人拎起來「飛高高」
4、小孩跌倒時,大人拽住手想拉住他

翁梓華說明,保母手處理並不困難,可以用手固定在小朋友的手肘後進行復位,此時會將小朋友的前臂外翻,然後往上折起,因為過程中會伴隨疼痛,小朋友往往會大哭,也會慣性地讓手維持在之前「不會痛的姿勢」,有時候很難立即判定是否復位成功。

也因此,翁梓華建議復位後先讓小朋友休息,之後讓孩子使用發生保母手那隻手去玩手機,過關的話就表示成功。如果經過復位手仍然不會動,還是要到醫院急診照X光檢查,可能有伴隨骨折風險。

想讓孩子避免保母手的發生,日常好習慣要養好!翁梓華提醒,帶孩子別拉手腕,以牽手掌以及扶手臂為主,也要避免玩飛高高、轉圈圈的遊戲,當小朋友跌倒的時候,儘量要以扶「腋下」為主。

翁梓華也提到,發生保母手的前提,是小朋友的環狀韌帶發育未完全所導致,所以大多只會發生在1到5歲的小朋友身上,如果6到10歲的小朋友仍發生類似的情形,可能還是真的「骨折」,務必就醫接受更詳盡的檢查。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