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當保姆 他2歲不會講話...開口只有「嗯嗯啊啊」

▲2歲就有「專屬」電腦手機,他不會講話只會「嗯嗯啊啊」。(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ETtoday讀者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我跟媽媽確認了好幾次,他才2歲就有自己的手機?媽媽說對。」一名男童日前被媽媽與阿姨帶來早療門診評估,醫師發現他認知能力正常,但就是不會講話,若想要什麼東西,只會用手指著該物品,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轉而詢問家長,才發現他有專屬的電腦與手機,平時在家都與媽媽各據一角滑不停,長年零互動自然也喪失語言能力。

收治該名案例的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現代人生活繁忙,加上3C產品普及,家長常用電子保姆照顧小孩,殊不知無論再怎麼好的教學軟體,都只是「單向互動」,只會加強孩童認知能力,卻無法刺激語言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圖/記者嚴云岑攝)

陳慧如說,嬰幼兒預防注射門診是最好的發展評估時間點,但許多家長往往忽略孩童不同時期「應有的水準」,而錯失語言發展遲緩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一旦錯過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矯正成效就大幅降低;若在6歲前未及治療,上了小學可能出現學習障礙,變成過動兒的機率也會提高。

要如何分辨孩童是否有發展遲緩問題?陳慧如提到,可從語言與行為2層面區分。正常情況下,1歲半孩子會說5個單字,2歲就能學會50個單字且能講出短句表達需求,3歲則能說出完整句子;行為方面,1歲半應會放手走、2歲就要上下樓梯無障礙。若發現孩童到上述年齡,在語言或行為上有些許落差,就要考慮介入早療。

▲馬偕兒童醫院在兒童節前夕舉辦「早期療育中心成果與宣導活動」。(圖/記者嚴云岑攝)

該名2歲男童的母親雖然在手機上下載了巧虎影片與兒童遊戲軟體供其使用,卻因長期缺乏與真人互動,喪失語言能力。在發現問題後,早療團隊已安排他上每週1次的語言訓練課程,並對家長進行衛教,要媽媽少滑一點手機,多講故事給小朋友聽,並約定半年後回診,視進步程度重新調整療程。

「若家長願意配合,小朋友通常在3個月就會有顯著進步。」陳慧如提到,先前她也收治過一名2歲3個月的女童,只會講「爸爸、媽媽、要」等5個單字,自從媽媽辭職回家每天陪女兒講話、說故事後,終於開啟了「仿說」的動機,與人互動的情況已大為改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