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

台灣年增3千名情緒障礙兒 醫曝家長「怕被貼標籤」延誤就醫

小孩,男童,兒童,吸毒,性侵,小學,害怕,傷心,難過 (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000名情緒障礙新生兒。(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日前桃園一名小二男童疑因情緒不穩,出現暴力行為,遭學務主任以束帶綁在椅子上,引發爭議。醫師透露,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000名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情緒障礙新生兒,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等負面標籤,而延誤就醫,卻可能造成更多問題。

亞東紀念醫院聯合國教聯盟、台灣青少年精神多樣性行動協會將於6月21日假亞東醫院14樓國際會議廳舉辦「2025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生活導師國際研討會」,首度引進美國與香港的「生活導師」(Life Coach)概念,深入探討「青少年生活導師制度」(Life Coach for Neurodivergent Youth)對於情緒障礙孩童的重大協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中心主任暨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籌備會召集人甄瑞興醫師表示,神經多樣性是一個國際間廣受認同的概念,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育有其獨特性,包括自閉症、ADHD、情緒障礙等神經發展差異,歐美、日本先進國家已將這些好發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疾病,統稱「神經多樣性」,不再視為疾病或異常。

甄瑞興指出,「神經多樣性」孩子的腦部發育較慢,且連結性較低,家長應有正確認知,及早陪同治療,接受藥物及心理諮商,否則孩子一過13歲,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刺激,而誘發憂鬱、焦慮、自閉、拒學、自殘、吸毒、酗酒、自殺等行為。

但目前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僅2.8%,甄瑞興說,疾病名稱如遭污名化,勢必影響就醫意願,例如充滿負面形象的「老人癡呆症」以及令人驚恐畏懼的「精神分裂症」,社會大眾較難接納患者,這也大幅降低病人就醫意願,在各自正名為「失智症」、「認知症」、「思覺失調症」後,確實讓更多病患及家屬勇於接受面對疾病,接受治療。

甄瑞興強調,為了照護神經多樣性孩童,提供確實有效的臨床治療,台灣青少年神經多樣性行動協會首度引進「青少年生活導師制度」(Life Coach for Neurodivergent Youth)概念,以及實際運作模式,生活導師瞭解各個孩子神經發育上的差異,針對神經多樣性孩子提供高度個人化的支持策略,進而協助建立規律生活模式。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