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示警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感染RSV可能迅速惡化。(圖/CFP)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時節,是孩童呼吸道疾病好發期,許多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經常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醫師指出,除了常見的流感病毒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年也成為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特別是對於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感染後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如果有喘鳴、呼吸急促等4警訊出現,要立即就醫。
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醫師郭子敏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例如吸入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口鼻分泌物後經由眼口鼻進入體內。由於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一段時間,因此容易在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幼兒園等密閉場所引發群聚感染。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RSV感染全年皆有機會發生,並非僅限冬季。郭子敏指出,人類是RSV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年紀越小的嬰幼兒風險最高。由於1歲以下嬰兒的呼吸道尚未發育完全,感染RSV後容易因分泌物阻塞細支氣管,進一步引發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等危險症狀。
郭子敏也提到,RSV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流鼻水、咳嗽、輕微發燒等,通常1至2週可自行痊癒,但對於早產兒、免疫力低下或有慢性疾病的孩童而言,感染後恐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甚至需住院治療。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資料,RSV的主要感染對象為5歲以下幼童,尤以2歲以下孩童的住院率最高。
▲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醫師郭子敏。(圖/亞東醫院提供)
郭子敏提醒,RSV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使用治療症狀的藥物、退燒藥、拍痰等協助孩童舒緩不適,需觀測呼吸及飲食狀況,最終仍須仰賴自體免疫力來清除病毒。若出現呼吸急促、喘鳴、食慾不振或活動力下降等警訊,應立即就醫,必要時需住院觀察與治療。
兒童常見的咳嗽、流鼻水等症狀,背後可能潛藏RSV等高風險病毒感染。郭子敏呼籲家長,特別是有高風險因子的嬰幼兒族群,應加強日常防護,注意衛生習慣、減少群聚暴露機會,並留意孩子是否出現異常呼吸、食慾下降、精神不佳等警訊,及早辨識、及時就醫,有助於降低重症風險。另針對部分高風險族群,健保也有給付單株抗體預防嚴重感染,降低重症發生率,可由醫師評估後施打。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