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睡眠品質更導致身體缺氧,進而影響健康,示意圖。(圖/CFP)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睡眠應該是可以讓人休息充電的時刻,但根據國內睡眠檢測數據顯示,有超過6成民眾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缺氧導致打鼾、呼吸中止,可能因此出現睡醒仍疲憊、頭痛、嗜睡等狀況,嚴重更可能導致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失智。研究顯示,成年人約有9.38%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保守估計台灣約40萬人罹病,但大多數的病人未被診斷出來。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睡眠時因上呼吸道狹窄導致呼吸氣流減少或中止,進一步導致缺氧以及睡眠品質變差。科林睡得美居家睡眠檢測數據則顯示,經由醫師轉介進行居家睡眠檢測的民眾中,有超過六成爲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重度患者,但民眾可能只感受到白天精神不濟、頭痛,夜晚打呼、淺眠等症狀,並未與身體缺氧、重大疾病等連結。
台北醫學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身體充足的氧氣可維持各器官組織正常運作,正常血氧濃度應維持在95%以上,低於92%則需立即送醫,但臨床上卻常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血氧低於此數值卻毫無警覺。身體缺氧的警訊並非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才有,縱使是輕症患者仍有94.3%的缺氧危機。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莊立邦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常使民眾深陷缺氧危機中而不自知,小心失智、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找上門。另根據2024年最新期刊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提升死亡率2.5倍,儼然成為民眾死因的隱形殺手之一。
有鑒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正隱形地造成身體危害,但國人卻還沒有清楚認識,導致台灣缺乏一份正式的臨床資料庫。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與科林睡得美共同啟動「台灣首份睡眠呼吸中止症資料庫調查」,累積國人臨床睡眠品質及情況的資料,讓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臨床治療經驗更加充足,也藉此呼籲民眾提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健康意識,檢視自身睡眠品質,並及早做有效的預防和治療。
李信謙提醒,不只年長者、肥胖族群該注意睡眠呼吸中止症,低於50歲的青壯年族群還是有風險,不能輕忽。若有打鼾、日間莫名感到疲倦、睡覺時呼吸暫停等症狀,就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應儘快就醫,或進行睡眠評估與檢測,檢測後積極預防和治療。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