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信用卡後別噴酒精!醫示警「6類日常用品」含致癌毒素

▲信用卡隱藏好康(示意圖/達志影像)

▲醫師提醒,接觸信用卡後,不要用酒精洗手。(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蘋果3C產品驗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BPA)引發關注。醫師指出,過去都認為BPA只有吃進肚子才會影響健康,其實BPA會滲透皮膚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內分泌系統,且BPA在日常中無所不在,如常接觸的收據、信用卡等6大類,提醒接觸後不要用酒精乾洗手,因為研究發現,酒精會讓BPA吸收速度大增,建議用清水或肥皂洗手即可。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指出,BPA的主要用途是製造塑膠,特別是聚碳酸酯(PC)塑膠和環氧樹脂(Epoxy resin),這些材料因為耐用、透明、耐高溫,所以被廣泛用在3C產品外殼、食品罐頭內襯、醫療器材、建築材料等各種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家銘說,BPA不是只有吃進肚子才會影響健康,其實BPA會直接滲透皮膚,更可怕的是,BPA的皮膚吸收率比想像中還高,24小時內竟然有25%能夠滲透進皮膚,換句話說,只要用手摸到含BPA的物品,就等於讓這些化學物質「直接進入體內」,根本完全不會感覺到。

而BPA在日常中無所不在,包括每天用的手機殼、鍵盤、滑鼠、信用卡、收據紙、塑膠瓶、運動器材,很多都是用含 BPA的塑膠製成的,問題是,BPA 會隨著時間釋放,尤其是當這些東西受到摩擦、加熱(例如曬太陽)或潮濕時,BPA 會更容易滲透到皮膚,最終進入人體。

BPA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孕婦和孩童要特別小心。張家銘提醒,特別留意6類日常用品,接觸收據、信用卡後要用清水或肥皂洗手,千萬不要用酒精乾洗手,研究發現酒精會讓BPA吸收速度大增,另也要避免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也要定期清潔手機、鍵盤、滑鼠等3C產品,避免BPA微粒長期累積。

6大類BPA日常用品:

1.手機殼、鍵盤、滑鼠、筆電外殼(每天用手摸,等於天天在吸收。)

2.信用卡、會員卡、票卡(塑膠卡片可能含 BPA,長期接觸風險更高。)

3.熱感應紙(收據、ATM 單據、停車票)(即使台灣電子發票已改用無 BPA 材質,但某些國家仍在使用。)

4.防曬乳、化妝品、指甲油(可能含有BPA或類似的替代物,如BPS。)

5.塑膠運動器材、瑜珈墊(PVC 材質產品可能含BPA,流汗後吸收更快。)

6.防水外套、雨鞋、合成皮革(加熱或摩擦後可能釋放BPA。)

關鍵字: BAP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