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
文/李怡嬅 圖/鄭佳玲
當醫生平均只給妳4分鐘時,妳要如何聰明就診?
小資月經不規則已經好幾個月了,內心雖然焦慮憂心,卻遲遲抽不出時間去看病,後來總算利用個空檔到醫院,坐在診間面對醫生的問題卻支吾其詞,包括前兩次的月經來潮時的時間、月經從何時開始不規則等等都說不清楚,醫生本來想安排先做超音波檢查,但是做進一步檢查又需要花時間等,會耽誤小資之後的行程,醫生只好請小資詳細記錄自己的月經期及基礎體溫,下一次月經過後再來看病。
婦科疾病的診斷非常需要患者提供清楚正確的資訊,醫生才能像偵探辦案般一步步釐清究竟是哪個器官出現異常。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資深婦產科醫師許漢釧舉一般女性最常就醫的分泌物異常為例,包括子宮、子宮頸、卵巢生病、陰道感染、荷爾蒙變化等都可能造成分泌物的量產生變化,如果患者無法清楚描述症狀,醫生會像大海撈針般不知從何檢查起。
尤其在台灣,看病時間平均只有匆匆的4分鐘,聰明的病人應該先做功課,學習掌握以下原則,獲得更理想的醫療服務。
1.看診前做功課,記錄自己的症狀:到婦科看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包括:
▼是否有性行為經驗。
▼月經史:初經的時間,是否規律,多久會來一次月經,每次月經會來幾天,經血量是否異常、是否經痛,最近一、兩次月經的時間等。
▼懷孕史,如懷孕次數,流產次數,生產次數,生產方式。
▼其他包括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因為甲狀腺出現問題會合併月經異常,或是糖尿病纏身,糖尿病容易併發念珠球菌陰唇陰道炎,以及是否有高血壓、心臟病等。
▼有無藥物過敏。不管大醫院小診所,到婦產科診間,即使妳已經坐在醫生面前,隔簾之外還有好幾位患者耳朵豎在一旁,在有點害羞、時間又有限下,怎樣讓醫生很快進入「妳的狀況」,真的不容易。
許漢釧建議,若怕忘記,把問題分點簡短寫下來。比如外陰癢、白帶、出血、腹痛和長了不該長的東西,並記下症狀發生時間。若是曾到其他門診做過檢查和治療,也應給醫師參考。若是月經問題,如不正常出血,要記下最近一次月經開始日期、最近幾個月的月經週期、懷孕、生產、流產歷程,對醫師的診斷很有幫助。
千萬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隱瞞病情。有些病人故意考醫生,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其實提供的線索愈完整,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
2.衣著愈簡便愈好:到婦產科就醫,有可能需做內診,最好穿長裙,不要穿長褲或褲襪,省得穿脫麻煩。
3.避免月經期做抹片:若預備做子宮頸抹片,必須選擇月經期剛結束沒有出血、無陰道發炎時,並且前一天晚上不宜有性行為,也不要做陰道灌洗。出發到醫院前最好用水稍微清潔一下胯部。
4.進行X光檢查時,要告知是否有懷孕的可能。
5.了解內診程序:清楚一般婦科內診程序,一方面能減少女性心裡對內診的恐慌,一方面也能適時捍衛自己的隱私權。
▼問診後如需內診,患者會被請到檢察室,此時需要脫掉原有下半身衣物,換穿檢查專用服裝,然後仰躺在檢查床上,把小腿張開放在支架上。通常會有布簾隔開病患與醫師,並且檢查過程中會有護理人員全程陪同。
▼內診時醫師會以鴨嘴形狀的陰道鏡伸進陰道(此時會有些不舒服),以便檢查陰道或是子宮頸是否有問題,之後醫生會戴上一副薄塑料手套,將一或兩個手指伸入陰道,另一隻手放在下腹部往下壓以了解是否有子宮或卵巢的問題。若有需要醫師會進一步進行其他的檢查,如超音波、子宮鏡等等。
6.多提問: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都要開口問。包括出現異常的原因、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
7.如果對於看婦產科還是有恐懼,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你一同就醫。
8.就醫後,持續觀察、紀錄:觀察自己服藥後的反應,有沒有好轉或惡化,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並且記錄下來,供下次就醫的參考。
9.尋求第二意見:如果同一個醫生,看了兩次還沒好,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建議你換另一個醫生看,尋求第二意見。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
10.充實醫療資訊:幾乎所有的醫師都認為,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蒐集相關資料,是患者很重要的功課。
參考的資訊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以解答疑惑。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
看病其實可以更有效率,當病人愈主動及積極蒐集資訊,或與朋友交流經驗,再與醫師討論,治療會更有效率。漫無目的去看醫師,描述病情不清楚,陪同看病的人也不了解病患的生活習慣,提供模糊的資訊給醫師,醫師就要花更多時間去推測病患的實際狀況及安排檢查。
延伸閱讀: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