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

全台失智人口35萬 醫教辨識「譫妄」急速惡化5警訊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醫學中心院長的心臟外科與急診專家林芳郁醫師,近年苦於失智症,消息傳出後,民眾對此慢性病的關注再次提升;神經內科醫師說,國內失智症患者預估在16年後突破68萬人,其中6成以上有情緒混亂、 幻覺等症狀,照護者壓力很大,各界須給予更多支持。

▲▼老人,整理,書信。(示意圖/CFP)

▲全台約有35萬名失智症病人。(示意圖/CF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鄭昶傑表示,目前全台約有35萬名失智症病人,其中7成以上為阿茲海默症,換算約有24萬人;此外,隨年齡增長,失智風險愈高,國內85歲以上長者失智盛行率高達23.2%,且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分別為9.36%、6.35%。

依國衛院推估,失智人口將於2031年增至47萬人,2041年逼近68萬人,對於家庭、社會的負擔將愈來愈沉重。

鄭昶傑指出,阿茲海默症屬慢性進行性神經退化疾病,超過9成病例都發生在65歲以上年齡層,早期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喪失、語言表達困難、時間地點混淆、判斷力下降等,與一般老化的「偶爾忘記但事後回想起」不同,患者會徹底遺忘並否認發生過,家屬如有疑慮,可先至醫療院所網站下載AD-8極早期失智篩檢量表進行初步自評,若結果異常建議,應至神經內科進行SPMSQ量表與完整記憶門診評估。

此外,鄭昶傑說,若患者在短時間內發生情緒劇烈波動、出現幻覺(幻視或幻聽)、注意力渙散、日夜顛倒、對人事時地物嚴重混淆等狀況,則可能是譫妄(delirium)導致的急性惡化,一旦誘發因素如感染(尿道炎、肺炎)、代謝異常、藥物反應、腦部感染或環境改變等出現,可能很快便會引起譫妄,民眾要多注意。

鄭昶傑表示,治療譫妄不僅需針對原發問題,例如控制感染、穩定電解質與血氧、減少不必要藥物等,也可透過改善照護環境輔助康復,建議在病人房中設置大型日曆與時鐘,並維持適度照明,同時降低噪音干擾,將有助穩定感知,進而減緩混亂狀態。

針對治療藥物,鄭昶傑說,目前台灣已核准2種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lecanemab及donanemab,透過清除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以延緩病程,但僅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且須經正子掃描或腦脊髓液檢查確認蛋白堆積情形,不適用於已中度以上失智、曾腦出血等病人,副作用風險也較高,應由專業醫師審慎評估使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