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乾眼症患者使用市售有涼感的眼藥水,恐傷害眼表細胞。(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全台粗估已有超過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出現眼睛乾澀、異物感、痛、灼熱感、畏光、眼睛紅癢等不適症狀。醫師提醒,有許多乾眼症患者會自行購買市售有「涼感」的眼藥水,但這些產品都含有防腐劑和血管收縮劑,乾眼症患者使用可能造成毒性反應和眼表細胞受損。
在手機不離身、高度用眼與高齡化社會之下,乾眼症與白內障已成為國人常見的眼疾,銀髮族平均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且研究也發現,有8成白內障患者在術前就有乾眼症的問題,而白內障手術也可能會誘發或加劇乾眼症狀。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台灣粗估約183萬人飽受乾眼症困擾,不僅應重視乾眼症,同時國人常見的眼疾白內障也是發生乾眼症的風險因子之一,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4人就有1人年齡在65歲以上,乾眼症與白內障共病勢必更加普遍,未來白內障合併乾眼症患者恐高達150萬人。
孫啟欽也提到,現代人長時間緊盯3C螢幕、眨眼次數從每分鐘10到12次,減少到3到4次,加上自體免疫疾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盛行、習慣配戴隱形眼鏡等,都是增加乾眼風險的重要因素,此外,女性的乾眼症盛行率更是高於男性約兩倍,且年齡愈長,發病率也顯著上升。
除了年齡、生活習慣等因素,醫學會理事徐旭亮進一步說明,眼部相關手術如白內障、近視雷射、眼角膜手術,都可能誘發或加劇乾眼症狀,白內障與乾眼症之間的密切關聯不容忽視,對此,醫學會也推出「白內障術前術後乾眼症治療指引」,若術前發現乾眼症,應先治療再進行手術。
乾眼症的嚴重程度採取分級治療策略,包含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藥物治療(如外用或口服抗生素、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方式,同時輔以日常生活調整,如有意識的增加眨眼次數、避免風吹或處於冷氣環境之下、採取地中海飲食改善等,以迅速穩定淚膜狀態。
另外,醫學會副秘書長梁章敏醫師也特別提到,不少患者會自行購買有涼感的市售眼藥水,但這些產品常含有防腐劑或血管收縮劑,不適合乾眼症患者使用,因為患者多需每日多次點用人工淚液,含防腐劑產品恐對眼表細胞造成毒性反應與上皮凋亡風險,建議應選擇無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