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罹癌王患者「都有1特徵」!醫點名6種人最危險

▲▼62%罹癌王患者「都有1特徵」! 醫點名6種人最危險。(圖/林相宏醫師授權提供)

▲脂肪胰為胰臟癌的危險因子。(圖/林相宏醫師授權提供)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其惡性度高,患者在被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或轉移其他器官,令人聞之色變。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指出,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高達62%的胰臟癌患者都有「脂肪胰」,是正常人的6倍之多。他也示警腹部肥胖,血壓與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愛飲酒者皆容易形成脂肪胰,應當多加留意。

林相宏醫師在粉專發文說明,大家熟知的脂肪肝,在台灣每3人就有1人患有,而較少被提及的脂肪胰,其盛行率也高達16%。最新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高達62%都有脂肪胰,為正常人的6倍之多,因過多的脂肪細胞會增加血液中的促發炎因子,且會降低抗發炎的細胞因子IL-10,造成細胞缺氧,導致細胞癌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相宏示警,脂肪胰與糖尿病、體重BMI、慢性胰臟炎息息相關。他提到,日本學者Yamazaki提出一個理論假說,認為胰臟的疾病都源自於胰臟內的過多脂肪,所以才會導致糖尿病、急性慢性胰臟炎和胰臟癌。

血糖,糖尿病。(圖/達志/示意圖)

▲有研究發現,有一半的脂肪胰患者都有糖尿病。(示意圖/達志)

事實上,脂肪胰與脂肪肝形成原因類似。林相宏解釋,當缺乏運動和吃進過多的油膩食物時,人體會將多餘的脂肪儲藏起來,而因胰臟比肝臟對於脂肪更加敏感,因此更容易造成胰島素敏感度下降、阻抗性變高,進而提升後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有研究顯示,有一半的脂肪胰患者都患有糖尿病。

至於哪些人容易患有脂肪胰?林相宏說,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與「代謝症候群」相關,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以及高密度(好)膽固醇偏低者;第二類則是與「酒精」相關,因酒精會促使胰腺細胞被脂肪細胞所取代。

林相宏坦言,要檢查脂肪胰,比脂肪肝要困難得多,肝臟可透過腹部超音波輕鬆檢出,不過胰臟因為太深層,容易被空氣所阻擋,所以必須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或是斷層掃描、磁振造影才能檢查清楚,其中內視鏡超音波可提供最多胰臟的結構細節。

要逆轉脂肪胰,林相宏強調,肥胖是脂肪胰最主要的高風險族群,因此應減少醣類攝取,例如含糖飲料、精緻澱粉與太甜的水果;此外,也要多食用原型食物、避免飲酒,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控制體重,才是預防胰臟疾病最好的方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