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腸癌患者,早期根本沒有明顯的腸胃不適。(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持續「口臭」當心是腸癌!醫師指出,最新研究發現,一些導致口臭的細菌,竟然與大腸癌有關,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細菌就是S. moorei,有些大腸癌患者,早期根本沒有明顯的腸胃不適,沒有腹痛、沒有排便異常,但卻出現持續性的怪異口臭,該研究發現,這種細菌不只待在嘴巴,還能跑進腸道,甚至在大腸癌患者的腸道與腫瘤組織中被大量發現。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指出,大多數人對口臭的理解很簡單,不是因為吃了大蒜、洋蔥,就是因為牙菌斑或蛀牙,但其實口腔裡住著上百種不同的細菌,其中有些細菌專門分解蛋白質,釋放出讓人口氣變臭的硫化氫、甲硫醇,這些就是臭雞蛋或腐爛蔬菜味的來源,而 S. moorei 就是這些「臭味製造機」中的一員。
▲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導致口臭的細菌,與大腸癌有關。(圖/記者李佳蓉攝)
張家銘說,如果S. moorei只是從嘴巴跑到腸道,那還好,畢竟每天吃下去的食物裡也有各種細菌,但可怕的是,當它一旦「安頓下來」,會開始幫助腫瘤生長,S. moorei 會抓住腸道細胞上的整合素α2/β1受體,這個受體本來是幫助細胞維持穩定的,但這種細菌卻利用它啟動癌細胞的「成長開關」PI3K-AKT-mTOR-C-myc 訊號通路,讓癌細胞快速增殖、延長壽命,不容易死亡。
簡單來說,這細菌就像是在幫癌細胞踩油門,讓它長得更快、活得更久,如果S. moorei在腸道裡越多,大腸癌的風險可能也會越高。
張家銘指出,有些大腸癌患者早期沒有明顯腸胃不適,如腹痛或排便異常,但卻有持續性的怪異口臭,科學家發現,這可能是因為腸道裡的細菌代謝物進入血液,再透過肺部排出,影響了口氣,這也讓研究人員開始思考,未來是否透過口氣分析來篩檢大腸癌,現在已經有一些科學家開始研究分析呼吸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看看能不能找出特定的「癌症氣味指紋」,如果技術成熟,說不定以後只要「對著機器吹口氣」,就能知道腸道健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