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塞爆! 醫說出「關鍵字」:但沒人敢講

▲▼台大醫院大廳,急診候床病患太多得至大廳等候,台大急診。(圖/ETtoday資料照)

▲台灣各醫院急診室壅塞是老問題,但今年特別嚴重。(圖/資料照)

記者陳俊宏/綜合報導

各大醫院急診爆滿,病患在急診候床超過一天的比比皆是,讓醫界罕見求救。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正途是要「減少醫療需求」,但沒人敢講。他認為,要床位更靈活運用,某種程度要轉嫁病人才做得到,然而這就是台灣健保所作不到的事,始終沒有人願意當那個「壞人」。

姜冠宇在臉書說,分級醫療多少年前在喊,超過10年了吧,「我們以為自己做到了一些什麼,結果到現在,看來仍然是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姜冠宇表示,他忘記是哪一位老師跟他講過,「你現在各種措施一直優化醫療量能,但是仍然會不斷浮出更多的醫療需求,越來越多的需求與品質要求,但是越來越少的專業人力,這是不可逆的,下個10年又要怎麼做?」

姜冠宇指出,你知道癥結在哪裡嗎?把別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拿來比較就懂了,基本上急性住院病房住院天數,都是台灣的一半4-6天之類,不滿一周還急著出院,基本上在別的國家的住院治療都是「點到為止」,病人行為上可見根本就一點都不喜歡住院。

▼衛福部長邱泰源召開記者會,回應急診壅塞問題。左一為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圖/記者屠惠剛攝)

▲▼衛福部長邱泰源記者會 說明大醫院急診爆滿 因應措施。(圖/記者屠惠剛攝)

姜冠宇提到,台灣這裡住院兩個禮拜,就算是很有效率的醫師了,恐怕還太快出院,而會跟病人起糾紛呢,「每次病人跟我求多住幾天,但在公務群組求翻床率、求騰出空床,我都是笑在心裡,不過算了,在不同位子都各有難處。」

姜冠宇認為,主要是台灣健保是「鼓勵人消費醫療的」,給病人的優惠多,讓病人很喜歡住院,然後擠壓到醫療業務的給付。

姜冠宇寫道,如果頻繁往返急診、頻繁住院、超長急診待床與超長住院、短期再住院,這種很容易不斷在探醫院負擔底線的,產生的超額成本,是由「病人家庭」去承擔,此時病人寧可盡早回家,「我想這一切結果會很不一樣」。

姜冠宇說,因為目前是醫院承擔的,健保也是查醫院和醫師,這個不是沒醫德喔,是病人和家屬自己也要掌握進度,那種有工作在身的,都急著要出院,都會想督促醫師完成治療進度,甚至簡化治療。

▼各大醫院急診爆滿,病患在急診候床超過一天的比比皆是,讓醫界罕見求救。(圖/記者許宥孺攝)

▲▼高雄快訊,急診,送醫,。(圖/記者許宥孺攝)

姜冠宇表示,但是人口老了,希望在醫院多住一點的病人和家屬,比例像是浪潮一樣升高,這就是前一個10年和後一個10年差異,而此機制不改,再後一個10年更慘,屆時什麼公衛學者和醫管專家提的論述都沒用了,以上這些是補充「急診需要床位」背後的背景實務。

姜冠宇指出,要床位更靈活運用,某種程度要轉嫁病人才做得到,然而這就是台灣健保所作不到的事,始終沒有人願意當那個「壞人」,「我想我這一席話,也就只是一席話。大家都沒有錯,好好辦好自己的角色就好。」

姜冠宇提到,其實也不要覺得,急診檢傷分流走「7成非緊急」就沒事了,切勿報表治國,不要光從數字來了解故事,既然3成真的很緊急,也就是一個在手上就會處理很久的。

姜冠宇寫道,例如,急診現場左手IHCA(院內心跳停止)、右手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這場景他經歷過,他們就是所有急重症醫師耗掉9成上班時間的工作重點,只要「基數夠大」,就算是3成,一樣都是吃不消的。

針對近期各醫院急診壅塞情況,衛福部提出「三大因應策略」及「兩大改革方向」,短期包括「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兩大改革方向為「強化護理人力整備及鼓勵醫院投入急重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

關鍵字: 急診 姜冠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