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案釀2死!何美鄉:健康年輕人往生「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

▲▼炒粿條。(圖/翻攝自Facebook/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數位食物中毒的民眾都有食用炒粿條或河粉。(圖/翻攝自Facebook/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件已釀2死8傷,對於「致命元凶」引發外界熱議,一切仍待衛生局調查。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從民眾用餐時間至發病僅數小時,推測「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並直言,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強調並非危言聳聽。

何美鄉今(27)日在個人臉書分析「調查食物中毒的眉角」。她說,有關此次寶林茶室的案例資訊破碎,也無受影響人數多寡,但仍算得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從患者用餐時間至發病僅隔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其通常需48小時才會發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美鄉提到,首位死亡的案例為一名39歲男性,若本身無共病實屬相當罕見,因為高危險族群通常包括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或許當時沒有此類高風險族群用餐,「但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

▲▼遠百信義A13寶林茶室公告,今、明兩天消毒,暫停營業。(圖/記者張乃文攝)

▲何美鄉認為,食物在被烹調前保存溫度的SOP很重要。(圖/記者張乃文攝)

何美鄉認為,若肝衰竭是一個指標症狀,則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造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考慮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上述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在夏天要確保食安,就要預防毒素產生,但通常在25度以上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於過程中必會產生毒素。

從患者當天所食用的餐點中發現都有粿條或河粉。何美鄉表示,這就更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後的結果。因此她說,此時衛生局最需釐清的是「食物保存的SOP(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以及「冰箱溫度的管理」、「冰箱容量的管理(太滿則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在適當低溫下保存)」。

從台北市衛生局稽查發現的缺失中,何美鄉坦言未看到最重要的資訊,那就是「食物在被烹調前保存溫度的SOP」,以及「粿條及河粉的來源?」她希望食安事件能盡快落幕,並能藉此將食物保存SOP細節列入餐飲業重要管理項目。

何美鄉也建議,衛生局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要保留恐為「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因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方法不盡相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