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法」沒接住2類人 民團:別等下個社會新聞發生才修法

▲▼民團舉行「2024總統候選人社會救助政策評比」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民團舉行「2024總統候選人社會救助政策評比」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社會救助法」多年未修,隨著時空背景的變換,有許多族群的權益未受保障,對於制度上的修正,包括廢除虛擬收入規定、居住戶籍地限制,又或是新住民的申請資格。民團今(29)日在記者會也提出,受暴婦女和新住民等對象的扶助,都需要重新審視現行規範,更說:「不希望等到下一個社會新聞發生才被修法。」

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主任洪雅莉提到,貧窮並不僅僅發生在「無家者」或「真正低收入戶」身上,且貧窮是一個過程,以基金會持續協助的對象中,受暴婦女是現行法條未接住的一群人。她說明,受暴婦女在離開家庭後,就因為面臨各種經濟需求,陷入困境,即便是政府提供的短期補助,也僅可領取3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洪雅莉提到,根據協會一線的觀察,受暴婦女從離家到自立生活,平均至少需花費2年。她說,甚至也有些受暴者,仍因經濟等複雜因素,如:帶著孩子沒有後援、收入有限,出現不願離開受暴環境,或是「回到受暴環境」的情況。

▲▼民團舉行「2024總統候選人社會救助政策評比」記者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民團認為,社會救助法應正視貧窮者使用的觀點。(圖/記者張乃文攝)

除了受暴者的困境懸而未決,在台灣已近60萬人的新住民中,也有其難以言喻的困難。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馬明毅說,有些自東南亞到台灣結婚的女性,因家庭屬經濟弱勢,仍可能在離婚等情況下,無法在外就業,須獨力撫養家庭,生活財源也頓時陷入苦境。

但新住民在台灣遲遲未能取得身分證,也因此無法受到社會救助法這塊安全網的承接。馬明毅表示,其實有些時候是考量退路,有些人盼能在孩子長大後,回到自己的國家生活,又或是考慮原生家庭等因素,不願意放棄原國籍,但也因此被排除在外。

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發言人巫彥德認為,台灣最核心的問題是「沒有承認問題存在」,有很多「真正的貧窮人口」是被排除於法定貧窮率之外的,且在法律設計上,「貧窮者觀點一直沒被納入。」他指出,或許大家會認為貧窮者的角色是受助對象,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也是「福利使用者」,若法律的設計目的沒有納入使用者觀點,那該如何「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馬明毅說,可以明確看到,社會上要接住的人很多,這些人有單一或多重事件,所有情況又會因為貧窮而雪上加霜,貧窮是一個狀態,但會使人民原有疊加的困境變得更艱難,也希望未來四年,這些事情是真的可以被選上的總統承諾、做到,「不希望等到下一個社會新聞發生才被修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