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

夏至熱炸飆36度高溫!本月熱傷害就醫逼近400人 預防3重點一次看

▲▼熱浪,陽光,夏日,夏天,炎熱,天氣,極端高溫,中暑,烈日,防曬,遮陽,行人,路人,悶熱,天氣配圖。(圖/記者李毓康攝)

▲在氣溫與濕度持續攀升的環境下,熱傷害風險也隨之上升,示意圖。(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今天是「夏至」,根據氣象署的預估,部分地區高溫上看36度。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幼兒、長者、戶外工作者及慢性病患者皆屬高風險族群,提醒民眾掌握「涼、補、心」三字訣:保持涼爽、適時補水、提高警覺,才能平安度夏,遠離熱傷害。

台灣氣候高溫又潮濕,在氣溫與濕度持續攀升的環境下,熱傷害風險也隨之上升,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6月至19日為止有379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近日還傳出一名青年僅在自家騎樓長時間停留,因環境悶熱、通風不良,突然昏倒送醫,出現體溫飆升、全身乾燥無汗的症狀,經診斷為熱中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健署提醒,長時間處於高溫、高濕或不通風的環境,即使未直接曝曬,也容易導致體溫無法有效散熱,進而引發熱傷害。若未及時處理,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為預防熱傷害,牢記「涼、補、心」三字訣:

一、保持「涼」爽:

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在室內適時開啟電扇及窗戶達到空氣流通,開啟冷氣時,建議溫度設定在26-28度,另外,外出時佩戴遮陽帽、陽傘及涼感巾等物品,並且可以選擇到遮蔭廣場、公園樹下、圖書館等場所,避暑降溫。

二、「補」充水分:

別等到口渴才喝水,那時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日常生活中若出現尿量減少、尿液顏色變深、口乾舌燥、疲倦等情形,都是身體提醒補水的訊號。建議依個人的活動量、身體狀況與天氣變化,適時主動補充水分,且避免攝取含糖或酒精飲料,讓飲水成為日常好習慣!

三、提高警覺「心」:

隨時留意中央氣象署發布的高溫警訊,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炎熱時段外出;若需外出應選擇陰涼處並攜帶水壺、防曬等設備。此外,當周遭的家人、朋友或是路人出現熱傷害徵兆,像是過度流汗、體溫上升、頭暈、噁心等症狀時,請主動上前關心並協助移動到陰涼處降低體溫、協助對方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呼吸困難或意識持續不清時,請立即就醫或協助撥打119,轉送至醫院,以確保安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