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建置BPI系統,輔助邊境查驗。(圖/記者趙于婷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國內邊境查驗人力吃緊,食藥署自109年3月5日起於邊境導入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置「邊境預測智能系統(BPI)」,輔助邊境不合格產品命中精準度,以生鮮冷藏冷凍水果為例,導入前後的平均不合格率由3.0%提升至3.8%。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BPI可節省人力物力,大概每年可減少檢驗費用400萬餘元。
台灣輸入的產品逐年增加,100年起至113年底已自40萬餘批增加至76萬餘批。林金富說,BPI是蒐集國內外開放資料及食品雲相關系統資料,藉由7種機器學習演算法運算100多個特徵因子(包含產品報驗資料、歷史違規紀錄、國內外食品安全警訊等資訊)建立預測模型,利用大數據即時運算風險機率,並以7種演算法集成投票以決定是否抽驗。
林金富進一步解釋,業者申報輸入食品及相關產品時,首先透過食藥署負責掌理全國輸入食品資訊「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資訊系統(IFI)」核判,若是IFI判定為一般或加強抽批機率的產品,則由BPI的人工智慧AI預測智能模型進行風險預測。
經過BPI決定是否抽驗之後,再由IFI依據產品風險項目及邊境查驗人員的經驗綜整判斷檢驗項目,以進行後續的取樣檢驗,若檢驗結果為不合格的產品,業者應辦理退運或銷毀,以阻擋不合格產品於境外,同時針對該產品也會提高其抽驗機率,最高至100%逐批查驗。
林金富表示,以每年報驗批數達3萬餘批,查驗機率為2至10%的一般抽批查驗的生鮮冷藏冷凍水果分析,於導入BPI前後的抽驗結果,其平均檢驗率下降2.4%,約可減少檢驗費用400餘萬元,不合格命中率由3.0%提升至3.8%,提升約3成,顯示以較少的人力物力達到精準抽驗成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