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不夠和「自信心」也有關!醫曝「乳汁不足」3大類型

媽媽,嬰兒,哺乳,餵奶。(圖/達志/示意圖)

▲醫師指出,乳汁不足有時和本身自信有關。(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餵母奶是不少產後媽媽相當焦慮的時期,總怕自己母奶不夠。醫師指出,「乳汁不足」分為3大類型,包括「自覺性乳汁不足、被干擾型乳汁不足、體質或疾病型乳汁不足」。

中醫師李湘萍指出,產後需攝取多少營養,可依是否哺乳而有所區分,有餵母奶者,每日建議額外攝取約500大卡熱量,未哺乳者則不需特別增加熱量攝取,應以均衡飲食為主,避免因進補過度造成身體負擔;此外,水分攝取應適量,建議每日總量維持約2500至3000毫升,「過度飲水」並不會提升乳汁分泌,反而可能影響泌乳反射與身體代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乳汁不足方面,「自覺性乳汁不足」通常是實際奶量足夠,主要是信心不足,比較多出現在第一胎媽媽,例如遇到高吸吮需求的寶寶,怕寶寶沒吃飽,誤以為乳汁不足,進而影響哺乳頻率與信心。

「被干擾型乳汁不足」通常在產後3至8天,這時期是泌乳激素上升的關鍵期,若此階段因定時餵奶、混合餵養、餵奶間隔過久或缺乏哺乳隱私等因素干擾,可能影響乳腺激素分泌,導致後續乳量逐步減少。

還有一種是「體質或疾病型乳汁不足」,產婦若患有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甲狀腺異常或貧血等疾病,均可能干擾泌乳功能,中醫亦認為「氣血虛弱」「肝鬱氣滯」「脾胃功能失調」等體質者,易出現乳汁分泌不良的現象。

李湘萍提醒,建立穩定的泌乳節奏是產後哺乳成功的關鍵之一,建議每日餵奶或擠奶次數應達8至12次,間隔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在產後初期哺乳機制尚未穩定時,夜間如身體狀況允許,也可於半夜補一次哺乳或擠奶,有助於維持泌乳刺激,預防乳量減少或退奶情形發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