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跨國合作解密肺癌榮登「自然」期刊。(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小細胞肺癌堪稱最難控制癌症的代表,9成以上患者確診時已經屬於末期、腫瘤擴散轉移,藥物治療效果差,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台大醫院研究團隊參與跨國研究計畫,首度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的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的轉移惡化,揭開其高度侵襲性、容易失控的原因,也將可作為新藥物治療開發方向,研究成果今年2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台大醫院今日舉辦記者會分享小細胞肺癌研究成果,該研究由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博士李力恩實驗室主導,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德州西南醫學中心,台大醫院則是外科部教授陳晉興團隊參與。
陳晉興指出,肺癌是台灣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又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本次研究以小細胞肺癌為對象,發生占比約5到10%,又被稱為癌王,是因為它極度惡性、難以發現與控制,確診個案9成以上都是末期,存活不到1年。然而在這次合作研究,首度證實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會自主發電,直接導致腫瘤惡化,是癌症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李力恩說明,小細胞肺癌組成包含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及非神經內分泌癌細胞(non-NE細胞)。這次研究首次發現在腫瘤成長過程中,NE細胞可以自主產生電生理信號,就像大腦細胞發號施令,導致腫瘤惡化;而non-NE細胞則擔任後勤提供養分支持。這兩種細胞彼此合作,讓小細胞肺癌不須依靠外部神經刺激及養分供應,就可以長大及轉移。
▲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李力恩博士(Dr. Leanne Li)。(圖/記者洪巧藍攝)
陳晉興比喻,一般癌細胞好比汽車,需要外在加油或充電才能行駛。因此藉由斷油斷電就能抑制癌症擴散。但小細胞肺癌惡化過程中,好像加裝太陽能發電板,形成內部電網供電。這種藉由自主發電擺脫掌控的特徵,使得小細胞肺癌更加具侵襲性,也更難治療。
為了確定癌細胞自主的電生理活動導致腫瘤惡化,團隊使用了河豚毒素來抑制癌細胞的電生理功能,李力恩說明,結果發現河豚毒素雖不會立即殺死NE細胞,卻能降低NE細胞日後形成腫瘤的能力。最後,團隊分析了小細胞肺癌病患的檢體,也得到類似的現象。證實NE細胞的自主電生理活動驅動了腫瘤的生長與擴散,而這正是導致患者惡化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團隊合理推測高度惡性的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高轉移性癌症有潛在的共通之處,將進一步探討此類電生理活動對其他類型癌症的影響,並評估是否可以針對癌細胞自有神經電網的特性開發創新治療方式,為這類難治癌症帶來突破性進展。
陳晉興指出,台灣早期蛇毒研究後來就發展出麻醉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未來也可進一步研究河豚毒素作為治療小細胞肺癌的新藥。李力恩則提到,現在醫學上已經有癲癇、心律不整等不正常放電相關疾病都有藥物可以修正、穩定異常放電,或許也可以應用在這樣的癌症治療。
陳晉興也提到,小細胞肺癌發生與吸菸關聯性高,而且難以透過檢查發現,若要預防首重戒菸。另外,過去研究也發現,少部分肺腺癌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轉化為小細胞肺癌,可能與癌細胞的基因變異有關。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