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也可在家做!在宅急症照護下半年擴大適應症 石崇良曝方向

▲▼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醫聯合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共同探討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醫聯合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健保署長石崇良簡報致詞。(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健保署去年7月1日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行動不便、失能民眾可以在家接受「感染」急症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今(8)日透露下半年要再擴大實施,目前正討論要增加適應症包含居家安寧擴大、納入癌症化療、心衰竭、慢性肺病、其他感染症等得以在家進行照護,預計第三季推出。

國內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挑戰,如何提升醫療效率、優化照護模式成為關鍵。衛福部積極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Hospital at Home,簡稱HaH),期望透過智慧醫療與遠距照護技術,使病患在家中也能享有專業的醫療服務。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醫今日聯合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共同探討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去年7月1日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病患,可以留在家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

石崇良簡報提到,在宅感染急症治療至去年底為止,總計結案1,224人次,以尿路感染結案件數最高。平均照護天數肺炎7.5天、尿路感染6.2天、軟組織感染6天,整體平均6.5天,都在目標值範圍。結案完成治療最多,僅有約5%結案後14天內仍轉急診或住院。

▲▼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醫聯合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共同探討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北醫學大學、北醫附醫聯合舉辦「在宅醫療趨勢論壇」,共同探討台灣在宅醫療照護的機會與未來挑戰。(圖/記者洪巧藍攝)

「急性照護搬到家裡要繼續擴大。」石崇良表示,今年第三季預計擴大適應症,包含居家安寧收案對象不限感染症,並且由早期安寧將居家化療模式帶入,其他還包含心衰竭、其他感染症、慢性肺病等,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個案常常來回跑醫院,是否能改成在家照護,是接下來要思考的方向。

此外,在宅急症照護也要規劃「提早出院模式」以及「急診出院轉銜模式」,支付調整方面會有多元支付方案如包人付費、論病例計酬、論量計酬,也會優化風險分擔及獎勵回饋。

近期急診壅塞問題嚴峻,健保署也研商後續改善措施,如調升急診醫護人力、急救責任醫院相關支付、病床護理費等,另一方面,要減少住院需求,擴大推動在宅急症照護也是考慮之一。

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少子化導致護理人力短缺,使醫護人員流失速度遠超過補充人力,進一步加劇急診壅塞。因此透過數位化與智慧醫療提升效率、減輕醫護負擔,是未來發展的核心。

陳瑞杰指出,在宅急症照護未來發展應更全面,不能只聚焦於急症處理,而應持續推動遠距醫療與智慧醫療,讓醫療資源分配更有效率,使急重症醫療院所專注於真正急需住院的患者。

在宅醫療的核心即遠距醫療,其包含遠端監測與視訊診療兩大領域。陳瑞杰表示,當未來HaH計畫的擴展應搭配更完善的給付機制,跳脫現行健保框架,為醫療院所提供足夠誘因,才能真正緩解急診壅塞,提升整體醫療效率。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