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不再安全!醫師教你防範看不見的殺手PM2.5

▲在PM2.5濃度變高的情況下,若要出門,最好戴上口罩加以防範,要注意鼻梁及側邊兩頰都要完全貼合。(圖/記者周宸亘攝)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天氣轉涼,出門前要帶傘還是多加一件外套,看個氣象APP馬上就能知道天氣狀況,但現在出門前,或許要多個查詢步驟,鑒於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人會查詢所在地的細懸浮微粒濃度(PM2.5),基隆三總副院長李明勇醫師指出,PM2.5粒徑小到可深入人體肺部,阻擋肺泡進行氣體交換,導致肺功能下降,而長期待在空汙環境中,除了會引起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還會增加罹患心肌梗塞和肺癌的風險。

▲PM2.5直徑僅有頭髮的1/28,可能會穿透肺泡對人體造成危害。(圖/取自空氣品質監測網)

PM2.5的粒徑比髮絲還細小,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平時卻是充斥在空氣中隨處漂浮,由於PM2.5會夾帶重金屬、廢氣汙染物,長時間曝露在髒空氣中,可能會導致疾病上身。李明勇醫師指出,例如咳嗽、喉嚨痛、胸悶、氣喘、眼睛痛癢等,都是一般常見的不適症狀,更甚者,則是誘發急性或慢性氣管炎發作,然而PM2.5不只會穿透肺泡,影響呼吸道功能,它還會進到血管隨著血液循環,因此也會對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病患造成危害。

李明勇醫師提醒,在PM2.5濃度變高的情況下,要避免遭到PM2.5的傷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外出,避免讓自己曝露在髒空氣的環境當中,倘若要出門,最好戴上口罩加以防範,尤其以老人、孕婦、兒童等族群更應特別留意,而一般醫療用口罩有7~8成的過濾效果,但要注意鼻梁及側邊兩頰都要完全貼合,才能完全阻隔空氣中的汙染物。


▲喝水可促進呼吸道內的纖毛運動,可幫助排出黏液和外來異物。(圖/達志/示意圖)

除了外在的防護措施,平日則是可以從做好體內的保健之道著手,李明勇醫師提到,由於呼吸道內的纖毛運動可幫助排出黏液和外來異物,因此可以多喝水或是服用枇杷膏清肺潤喉,使氣管黏膜保濕潤,加強呼吸道的功能和保養;此外,像是二手菸、燒烤或煮菜時產生的油煙,是室內PM2.5的來源,所以建議在飲用上要多吃蔬菜水果,攝取營養之外,也增加體內抗自由基的能力,降低罹患肺部疾病的機率。


▲醫師也建議平常可服用枇杷膏清喉潤肺,加強呼吸道功能與保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