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輔大醫院院長黃瑞仁暢談多年行醫、行政管理的心得與體悟。(圖/記者湯興漢攝,下同)
急性心肌梗塞多年來均為國人重大死因,但台灣過去對於該如何提高搶救效率並無定論。黃瑞仁當年在台大醫院積極引進日本經驗,推動建立一套緊急心導管治療標準流程,並陸續被其他醫院沿用,方使如今相關死亡率較早年大降約5成。
▲黃瑞仁是台灣建立緊急心導管治療SOP的重要推手。
在院長辦公室談往事與展望,最讓黃瑞仁心心念念難忘的回憶,仍是那段「打通」台灣心肌梗塞搶救大道的過程。他表示,早在1990年代,國際間對於處理急性心肌梗塞該用靜脈血栓溶解劑,或該採直接導管介入治療,並沒有共識。
在當時,有醫師認為發作當下,心臟狀況不穩,打顯影劑、做心導管會導致心律不整,另一派則質疑溶栓約1%至2%會發生嚴重腦出血,風險偏高,而黃瑞仁自己亦曾見過多起嚴重併發症,也為此深感無力、惋惜。
為提升心臟支架技術,黃瑞仁於1995年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紀念病院研修,期間觀察到當地醫療團隊於深夜進行緊急心導管治療,發現不論是風險或難度,皆低於當時國際間的普遍認知,「沒有手忙腳亂,也不必電擊,而且患者很快復原」,於是他返台後不久,便與時任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源德討論是否該建立類似作業模式。
黃瑞仁指出,當時在定案前出現插曲,一名同事的親戚住院,期間突然發生心肌梗塞,而且狀況危急,於是他當機立斷、將人送入心導管室,而該患者進去時雖全身是汗、血壓極低,但當心導管將血管阻塞打通,血壓沒多久便恢復平穩。他說,由於同仁親眼見證此治療的效果顯著,也使接下來的討論進度非常快,不久便催生出台大第一支緊急心導管團隊。
談到最初運作,黃瑞仁說,一開始完全憑藉醫療人員的熱忱,由資深主治醫師帶領年輕主治醫師輪班,一步步打造起完善制度,並透過每月至少15例緊急心導管個案的經驗累積,逐漸奠定台大醫院引領全台普及相關技術的基礎。
據統計,經過緊急心導管技術的推廣,國內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從過去的10至15%,近年已降至6至8%,且目前全台多數醫院均已建立完善的「Door to Wire」急救標準,從患者抵達醫院急診到導絲通過阻塞血管的時間,都能控制在90分鐘內,使患者存活大幅提升,黃瑞仁無疑是幕後重要功臣。
在台大雲林分院服務時,黃瑞仁最初面對當地堪稱「醫療沙漠」的匱乏環境,再次展現救人如救火的積極度,除儘速建置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並完成雲林首例心導管治療,更與團隊在12年期間創下常規心導管檢查、治療零死亡率的成果,進而墊高整個雲林醫療網的品質,使在地人就醫更方便、更有信心。
▲當挑戰來臨,黃瑞仁總是用樂觀態度正向面對。
而黃瑞仁來到輔大醫院後,再次將救火隊角色發揮極致。他透露,不少醫院近年均苦於護理人力流失,輔大醫院急診也曾遇上危機,「去年急診護理師出現離職潮,原本有29人,一度只剩14人」,為此他火速和各主管推出多項補救策略,除加速改善職場氣氛,並推出「超負荷獎金」應變制度,經過一番苦心,日前已將急診護理團隊員額擴充到32人,也穩住醫院救急、救重的基本能力。
黃瑞仁表示,不論走到哪個處境,他都希望把事情做好,接下來將和團隊戮力提升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並持續培育人才,目標打造輔大大學城,同時推動輔大醫院成為世界一流的天主教大學醫院,協助更多患者體會醫療帶來的溫暖和希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