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雲

7旬婦中重度失智「進食、行動」困難 中醫針灸輔助治療改善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中醫師吳柏鋒運用針灸改善失智患者生活品質。(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柏鋒用針灸改善失智患者生活品質。(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一名75歲女性,因為認知與記憶功能顯著退化,4年前開始接受失智症治療,但病情持續惡化,已無法記得子女名字,且行動力衰退須仰賴輪椅代步,甚至進食時也無法順利張口或咀嚼。後續尋求中醫協助,評估為中重度失智症並採取針灸輔助治療,一年多後能夠簡單口語對答,也可配合刷牙與進食,在他人扶持下可短距離行走,生活品質改善。

收治個案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中醫師吳柏鋒表示,個案診斷中重度失智症,考量其平日多由安養機構照護,且已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經過醫病溝通,建議採取每周2到3次針灸作為輔助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持續一年以上的針灸治療下,雖無法恢復早期的認知與自主功能,但能夠簡單口語對答,也可配合刷牙與進食,在他人扶持下可短距離行走,且這一年多來她未曾住院也未使用鼻胃管或尿管。

吳柏鋒指出,失智症是以「認知障礙」為核心,合併至少一項其他功能退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常見受影響的功能包含專注力、記憶力、語言、社交認知、動作協調與執行功能等。

吳柏鋒說明,患者依退化程度可分為,輕度失智症記憶減退、學習與計算能力下降、邏輯思考與定向感受損。中度失智症出現幻覺、妄想、焦躁恐慌、難以溝通與「黃昏症候群」。重度失智症為語無倫次、冷漠與隔絕、失禁、吞嚥困難與身體僵硬。

吳柏鋒表示,中醫治療失智症的主要目標包括延緩腦部退化、維持現有認知與身體功能、緩解情緒與精神症狀、減少住院與侵入性治療需求。臨床常用方法有中藥、針灸、耳穴按摩與運動訓練。

針灸常用穴位如百會、風池、神庭、四神聰等,治療機轉包括促進神經生長因子釋放,降低氧化壓力,抑制細胞凋亡基因表現,增強神經突觸可塑性,刺激海馬與齒狀回的神經前驅細胞生長。

吳柏鋒提醒,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持續惡化的神經退化疾病,雖目前無根治方法,但透過中西醫整合,特別是針灸等中醫治療,可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功能、降低住院與插管風險;即使已進入中重度,只要持續治療並結合家屬的陪伴關懷,仍有機會在語言、吞嚥與行動能力上獲得改善,為患者爭取更多尊嚴與生活品質。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