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委陳婉真病逝於泰國,友人轉述她苦於「三陰性乳癌」多年。(圖/邱萬興授權提供)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民進黨前立委陳婉真今病逝於泰國,據了解她罹患「三陰性乳癌」,且苦於復發,曾在台灣接受手術與化療,最終因肺部感染過世。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近1.8萬人,其中三陰性乳癌約占12%至15%,其惡性度高、易轉移與復發,所幸近年進入免疫療法時代,搭配手術已可有效治療,降低復發率與死亡率。
國際知名乳癌專家、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醫師說,三陰性乳癌是指患者的雌激素、黃體素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3種受體經檢測均呈陰性,其常見於停經前的女性,不少病人確診時僅40多歲,平均發病年齡低於其他乳癌亞型。
侯明鋒解釋,醫界強調「三陰性」,是因早期的乳癌治療採荷爾蒙療法,若這3種受體都陰性,治療選擇將大幅受限,加上復發率高,多集中在發病前幾年,5年內復發風險近3成,整體復發率則可達50%,嚴重影響患者存活,導致以往的5年存活率僅10%左右,堪稱「乳癌大魔王」。
針對治療發展,侯明鋒說,近年免疫療法日益成熟,使三陰性乳癌治療反應率提升至20%至30%,早期病友若在手術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有機會使腫瘤明顯縮小,甚至偵測不到癌細胞,術後再依腫瘤殘留情形評估是否延續治療,如此整合策略也使患者存活有效提升。
研究顯示,相較於傳統化療,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接受完整術前、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5年惡化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近4成,整體死亡率下降約3成5,結果令醫界振奮。
侯明鋒坦言,三陰性乳癌仍是挑戰性高的病種,台灣健保體系雖經費有限,但已逐步引進新藥,未來若財務可行,可望提供更多患者使用,民眾也應善用本土醫療資源,尤其台灣乳癌治療水準不輸歐美,專家都會定期參與國際會議,並同步更新治療指引,患者要對國內醫療能力有信心。
讀者迴響